CPI與民意的對決
2006年3月24日
何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者十年間,物價漲幅不大,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幅遠遠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浮。而最新的民意調查中,卻有85.3%的公眾感覺生活負擔比十年前更重了……(略。)
應該看得出來,上述兩條消息,無論哪個單獨列出來,都不會是什麽新聞;而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界別有用心地將兩者放在一起說,問題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而這條拚接出來的新聞,卻一時間占據了不少傳統與現代媒體的重要位置,成為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這背後,折射出國民心理之脆弱。
同時,不少媒體就此展開討論,問題集中在到底應該相信誰,是科學嚴謹的統計數據,還是由《中國青年報》所作的民意調查,並且歸根結底,是相信科學,還是相信烏合之眾的說辭上。
筆者感覺,這種爭論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由於問題的實質並沒有得到追究,導致這種討論和爭執隻不過是在望文生義刻舟求劍的層麵上循環往複著。
首先來看CPI(消費者價格指數)。這是個國際上流行的針對通貨膨脹狀況進行測算的指標。隨著經濟生活的演進,國際上也有不少人發現,這個價格指數中存在著巨大的缺陷。比如,目前美國房地產存在著巨大的泡沫,國際著名金融大鱷索羅斯本月在新加坡又用其烏鴉嘴放出預言,美國經濟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碎將麵臨崩潰。但人們卻發現,如果用CPI去考量美國經濟,卻根本無法計量這種經濟風險,因為房地產並沒有計算在CPI體係之內,而放到了投資領域。因此,這種指標體係對於估量物價指數的作用,遭到了國際上的廣泛並且越來越強烈的質疑。現代經濟學發源地英國,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如果不把類似房地產和股票價格變動計入消費者價格數字體係,那麽就無法準確而真實反映物價水平。
而在這方麵,中國倒是很能與國際接軌,將CPI作為測算國內物價水平的唯一準則,並且絲毫不理睬國際上對此的議論紛紛。可人們看到,無論是在中國的房地產領域,還是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各個都是險象環生如履薄冰。各地方政府作為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進行了高度集權體製下的財富掠奪,導致各地房地產交易價格節節攀升居高不下。好不容易有了個宏觀調控(還不說這種調控對政府權力擴充中的作用),也成了地區之間利益博弈的工具,上海市成為眾矢之的,而北京卻趁機將房價隻是在一個2005年就提高了20個百分點,成就了本屆政府經濟高增長的政績;而中國的股市,現如今成為萬人唾罵的垃圾場所,10年中蒸發了國民10萬億財富,政府信用在維護國有企業利益而搜刮民脂民膏的所作所為上得到了決定性的傾覆。
參加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俞祖彭表示,中國個人年均醫療費用的支出26年增加了30多倍;高等教育費用增長了20多倍;社會保障係統基本上形同虛設,養老金賬戶空轉,欠帳7900億元,並以每年1000億的規模增加;房屋價格高到了接近花一輩子的錢隻能買個廁所的地步……這些都是人們感同身受的。銀行儲蓄高達14萬億,隻儲蓄不消費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2006年3月10日《京華時報》報道,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對媒體表示,中國必須將當前的高額儲蓄轉化為消費力,由高額儲蓄導致的過剩流動性將拖累中國的金融體係,導致沿海地區房地產市場等出現泡沫。此外,一旦美元貶值,中國的美元資產組合將麵臨重大的潛在財務損失。羅奇指出,中國去年儲蓄額超過了1.1萬億美元。相比之下,經濟規模達中國6倍的美國儲蓄額僅為1.6萬億美元。羅奇建議,中國政府應該通過建立全麵的社會福利製度來刺激國內消費,隻有這樣,才能消除人們因國企改革推進而擔心失去工作、收入等方麵的顧慮。……可統計卻表明,物價水平並漲幅不大,遠遠低於人均收入增長。
其次,即使CPI還是部分地可以反映消費者價格變化水平的,而這種通過科學方法得出的結論,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2004年10月29日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統計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介紹,從《統計法》1984年1月1日實施以來,統計活動日益規範,統計事業得到健康發展。但目前在統計上仍存在著嚴重的弄虛作假現象。據統計,2001年-2003年,全國立案查處統計違法案件5.92萬餘件。從近年來全國查處的各類統計違法行為來看,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約占60%!
在另一個公開場合,這位局座欲說還休地介紹,我國GDP中的水分很大,全國省級的統計數據約有40%的水分,縣級的水分則高達80%。這樣,GDP簡直成了他們想吹多大就吹多大的水泡。照此發展下去,勢必逐漸變成“泡沫經濟”。
李德水作為國家統計局頭麵人物,他所指稱的統計造假現象,在當今中國特色的政治語境當中,勢必會有所保留,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可想而知的是,真實的統計造假狀況要比局座所透露的要嚴重得多。到底有多嚴重?社會上的說法各式各樣,但勿庸置疑的是,局座所謂“泡沫經濟”的成形與發作已經是差不多的了。
坊間早就提出,中國的統計體製是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協調困難。國家統計局是副部級單位,規格低於其他國務院組成部門,它與部門統計係統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在統計方法製度、指標設計、調查方法等方麵經常發生衝突。一些部門隨意對外公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統計數據,“數出多門、數字打架”頻繁出現,讓使用者無所適從,損害了中國統計數據的權威性。耕地統計就是一國例證。2004年國土資源部的數據是18.5億畝,國家稅務總局農稅局的農業稅計稅麵積數據則是12.6億畝,而農業部經營司掌握的農村二輪承包麵積則是14.25億畝。
就這麽個統計體係,能算是科學?能有權威?考慮到如此因素,所謂CPI體係、以及人均收入增長之說,也敢於恬不知恥的拿出來說。
因此,說到底,這遠非什麽科學與非科學之爭,因為CPI計算裏能有他娘的什麽科學。這種社會環境當中,民間選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沒看到,媒體幾乎眾口一詞,堅定不移地站在了民意調查一方,也顯示出官民關係的真實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