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軟件業必須產業化

(2022-12-10 13:40:37) 下一個

中國軟件業必須產業化

                                     2004年7月28日

何必

中國軟件業……推進軟件業體製創新……(略)

中國軟件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就目前情況看,軟件業的產量、產值、出口額等都遠遠落後於印度;從軟件製造業基地角度看,中國比印度也還是差著不是一星半點,的確應該奮起直追。

要趕上印度,並真正成為“具備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條件”,而不止是僅僅與印度較勁,在爭奪亞洲乃至世界軟件製造業基地上產生中印火並得你死我活,那麽就必須審時度勢,揚長避短,看清楚在軟件方麵各自的優劣勢;並且,在美國阻撓下以色列不能向中國出售預警飛機轉而賣給了印度從而加固了印度對於中國在軍事上製空權優勢、以及印度汽車業也超過中國而形成了國際競爭力、印度資本市場由於具備健全運作機製而比中國具有更廣闊發展空間之際,中國要發展自己的軟件業並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份額,除了完善自身市場經濟體製外,更得知己知彼,明了在軟件方麵中國現狀究竟如何。

眾所周知,軟件是隨著計算機問世而出現的,並且由於計算速度飛快突破而在硬件方麵達到了難以逾越的瓶頸,使得軟件業蓬勃興旺。而計算機是來源於西方人的發明創造,因此在其一出生時就帶有了明顯的西方特征。在軟件領域,由於程序設計領域都是使用英文,這就使印度這個原英國殖民地到現在全國通行英語的國家在計算機程序開發設計方麵具有了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條件,並由於印度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就使用英語教學而將英語作為準母語這一優勢得到了強化;同時,作為世界上人口總數僅次於中國的人口大國,同樣麵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開辟軟件研發產業因而開發工作崗位,就成為印度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據異常突出位置的要務。隨著印度放言要成為世界大國,雖然目前其人均GDP也就相對於中國的一半,但國際上還是對印度的發展前景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更好的預期。

中國人在本土使用英語的機會很少,而且英語並非中國人的母語。即使近來學習英語成為了一種時尚和熱潮,(其中不乏崇洋媚外的殖民心理作崇以及由此造成的資源浪費,想想大學畢業必須獲得英語四級證書的合法性依據、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槍手行業、還有學術職位晉升要考試英語這種荒唐情形吧!)但漢語還是牢牢地占據著中國人語言環境裏的霸主地位,並且由於印歐語係與漢藏語係、拚音文字與象形文字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英語學習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都是件難度不小的事。如此一來,計算機軟件開發設計上要求的英語就將不少中國人擋在了門外。

而軟件開發設計又是個專業化比較強的領域,人機對話需要其中的人必須掌握機器所習慣的語言係統,這也需要消耗時間來熟悉。

故此,成為軟件開發設計人員的必要條件就是英語與計算機語言。在目前中國的教育狀況下,這類人員通常要經過大學本科甚至以上水平才可以勝任。

但是,這種從業資質要求馬上就帶來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產業,必須具備相應的產業人員結構。從傳統產業上我們就可以清晰知曉,產業人員構成一定是金字塔形狀的,也就是說,設計人員隻是占據了整個產業人口的很小一部分,而這個塔的最底層(筆者毫無以等級森嚴觀念輕視底層的意味)是大量的產業工人,不管在建築產業施工工地上的大量建築施工工人,還是在汽車產業裏裝配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相比起建築設計、新汽車開發人員來說,產業工人的數量要多出很多,這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很難設想,一個完全由開發設計人員構成的領域會是一個合理而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或者說,如果沒有大量產業工人的支撐,就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而具有生命力的產業。

而目前我國軟件業的狀況就是如此。高進入門檻、高教育成本嚴重妨礙了該領域的產業化進程。

同時,還有更嚴重的,那就是由於軟件是西方人的發明,目前中國在該領域隻是將舶來品漢化,這也才給了微軟長期對中國電腦用戶虎視眈眈伺機撲上來以使用盜版操作係統為由咬上致命的一口。而作為信息化強國的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失衡了的單極世界裏完全一副無政府主義行徑,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幹出各類非法勾當,不管是繞過聯合國入侵伊拉克,還是在電腦裏留下後門以窺視用戶信息,這當然給使用者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從國家安全角度看,按照西方人的軟件發展套路亦步亦趨,隻能麵臨受製於人的尷尬而危險的境地。

事實上,人們在比較漢語和英語各自優勢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對英語來說,需要用不同的詞匯對應不同的事務,而且每新產生一個現象就要新造出一個詞匯來描述,這種狀態使得計算機裏的詞庫越來越龐大,特別是當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中門類越來越多時,不得不在日常字詞庫上加掛大量的專業詞庫,新生事物越多掛的詞庫的數和量越大,造成運算速度下降和負擔過重而帶來的經常性死機。

而漢語卻用寥寥幾百個字對應著這大千世界。資料顯示,中國人常用的漢字也就是700多個,而人民日報所常用字也就不到3000字;即使如今瞬息萬變,漢字量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比起康熙字典來說,常用字反倒有下降的趨勢。

而這700個漢字是什麽水平?是小學生的水平。小學生能掌握常用字並進行日常生活,那麽,再設想一下,如果利用這700個或者3000個漢字來進行人機對話,將會是什麽情形?換言之,如果從源程序開始就使用漢字,那麽小學生就可以進行計算機程序設計,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參與計算機軟件方麵的工作,而這正是軟件成為一個產業、具備大量產業工人的客觀條件。

並且,隻有中國人使用漢語作為計算機最底層程序設計開發,才能破除西方人對技術的壟斷及其所附帶安全隱患,才能具有在計算機軟件方麵規則製定方麵的發言權,挑戰西方人所把持的信息化領域裏的話語霸權。

就目前來看,漢語編程技術已經出現,在源代碼、操作係統、數據庫、互聯網等方麵的開發設計技術也都已經成熟,並且在國內不少軍事、工業領域得到廣泛而富有成效的應用,最令人鼓舞的是,這項技術可以使在校小學四年級學生掌握計算機編程知識,並進行實際操作。那麽,也許不算大膽的設想,如果中國那些農村富裕勞動力都來進行計算機軟件產業裏的一般性編寫流水線性質的工作,如果中國具有上億軟件產業工人,也許,中國軟件業的振興與騰飛才可以被指日可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