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暑假裏的孩子更可憐

(2022-12-10 13:18:03) 下一個

暑假裏的孩子更可憐

                                       2004年7月21日

何必

學校放假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又跟上來了……(略)

在這則消息裏,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其中培訓主辦方並不是各中小學,而是培訓機構。原因就是,今年暑假前,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向全市中小型下發了有關各學校禁止在假期舉辦針對學生的培訓班,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減輕負擔。因此,中小學們還是表麵上響應了行政部門的號召、或是執行了命令,沒有擅自開設培訓項目和課程。

但是,雖然有義務教育之說,可如今物欲橫流的世風中,中小學自然也不能免俗,還是要考慮到學校的收入。畢竟,依靠來自逐漸萎縮的財政撥款來應付學校的日益增大的開支並不完全胸有成竹,除了日常顯形應付外,還有類似考察招待評比之類名目繁多的隱性成本,迫使校方必須在如何經營學校現有資源上動腦筋。而在學校所有資產裏,作為不動產的校舍是其固定資產裏最顯赫龐大而可以升值的部分。暑假一放就是近兩個月,這些教室空置著也的確是一種浪費。小時候,在住房普遍緊張的氛圍裏,每當我在晚上路過機關學校那些黑洞洞空無一人的大樓時,總是不免要暗自發問,為什麽這些地方不可以白天辦公教學晚上提供給人居住呢?現如今,社會越來越財迷心竅,這個道理已經深入人心,隨便哪個校方也不會坐視自己的資產閑置;教育行政部門隻是說中小學方麵不許舉辦培訓,但並不會、也沒有資格越位說全社會都不許興辦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培訓活動,在如今教育經費並不充足的情況下,如果要求學校不許動用自有資源進行創收經營也底氣不足。

於是,這就造成如今的局麵,既然中小學自己不可以辦培訓,那麽校方就將校舍的臨時使用權拿到市場上出售;而市場上的培訓機構也樂此不疲,不管怎麽說,到一個掛著正規學校牌子的地方開展培訓,雖然不免掛羊頭賣狗肉,可這種魚目混珠的伎倆也是為教育領域各方視若無睹心照不宣的,而且比起社會上橫行的假冒偽劣來說,也算是小巫見大巫。

當然,既然教育市場化程度很低,至今還不許提教育“產業化”這種說法(話語霸權不是?),那麽市場發育程度也就不得而知;在如此狀況裏,社會培訓的質量與價格也就很值得擔憂。如果說這種培訓服務比起假冒偽劣要令人放心,大概又是想當然,誰又能打保票說不會出現氣急敗壞利令智昏誤人子弟的後果?而且由於這種危害是有時滯效應的,是不會馬上顯現其弊端的,也就很難當時界定其損失程度,對於社會發展的負麵影響可能更大而且更惡劣。

可再進一步推想,校方和培訓機構何以爭先恐後地幹這樣的事?還是市場需求鬧的,需求創造了供給。麵對兒童教育專家在媒體上口口聲聲說孩子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應該有玩的時間、這種玩耍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情操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心理的發育合作感的培養等都異常重要的說辭,受眾卻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說得輕巧但跟廢話一樣,麵對如此慘烈的競爭,不給孩子加碼行嗎?如果周圍的孩子都身懷絕技而自家孩子依然飯桶一個,未來沒有職業競爭力誰來負責?嚷嚷那麽長時間素質教育了,但隻要高考還在,學曆拜物教還在,論資排輩還在,那麽應試教育就是萬歲萬萬歲的;誰也不想讓孩子小小年紀就給鼻梁增加負擔弄上副眼鏡、給腰椎添堵背負個沉重的書包,但不如此又能有其他的選擇麽?專家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用點子理論來以偏概全,閉上眼睛全然不顧孩子成長環境的變化。

是啊,成長環境變化得的確今非昔比。想筆者中小學時代,每逢放假就像是撒了歡似的,假期作業三下五除二分分鍾搞定,剩下的就是滿處瘋跑爬樹下河偷雞摸狗調皮搗蛋家長不到處喊著名字叫回家吃飯是從來不會主動老老實實呆著的,有很多完全自己結識而且廝混得爛熟的小朋友,從而也鍛煉了社會認知與交往能力;各家也有同胞兄弟姐妹可以共同營造孩子自己的氛圍,一個假期下來就像從礦井下剛爬出來那樣黝黑強壯,鬧得通常開學好幾天老師還得聲色俱厲地想方設法把學生的心從假期拉回來。

現在呢?孩子們一個個白白胖胖成了小皇帝皇後,千萬寵愛集一身但卻是絕對的孤獨;放眼望去,社會上究竟有什麽地方是供這樣年齡的孩子們前往撒野盡興的?說了半天博物館紀念館應該照顧祖國的未來,但如今還不是超過1米1這個建國初期就有實行幾十年不變的身高標準就必須按照成年人購票令人好生敗興?連圖書館都不許小孩獨自進入(美國小學生是要自己到圖書館查資料並與小夥伴共同完成社會實踐作業的);再看看動物園、飯館、公交車、商場等等,更甭提家長們人人自危的誘拐孩子的罪行了。

所以,花些錢把孩子栓在教室裏,也還算安全,長不長本事是一回事,少了很多擔心卻是真的。

有調查顯示,如今孩子每周在課堂裏的時間要有六天半!假期也不得清閑。如此年齡的孩子卻承受著連成年人都已經法定不可作為的勞累,這種情形真讓人不寒而栗。如果說人力資本強調身心健康,那麽我們未來的人力資本狀況會如何?

中小學校方靠出租教室增加了收入,培訓機構借著市場不規範大賺其錢,家長理直氣壯掏腰包進行家庭未來投資,幾乎是個多贏,但其中最可憐的當然是困在教室與培訓中的孩子們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