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老眼光去看消費率新低

(2022-12-09 23:10:10) 下一個

老眼光去看消費率新低

                                     2004年6月25日

何必

消費對經濟拉動的能力仍然偏低,消費率已降到改革開放25年以來的最低點……(略。)

這份來自官方的資料,顯示出了別樣的意義,特別是在各方對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及其給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方麵歌功頌德喜不自勝、對這些年來取得的另全世界瞠目結舌另眼相看的一路高歌猛進伴隨著的耀眼光輝而誇誇其談時,卻給用一個25年最低解讀了如許歲月。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消費率呈現持續走低趨勢。1978年,中國的消費率為62.1%,六五期間平均為66.1%,七五期間平均為63.4%,八五期間為58.7%,九五期間為59.4%。2002年,中國消費率已降到改革以來的最低點,為58%。2003年消費率進一步下降到55.4%。一年內降了2.6個百分點,這在曆史上是少有的。

連續20多年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這也是很奇怪的事。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可改革開放至今,我們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但與之相伴的卻是消費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卻越來越低。雖然輿論動輒就拿目前年輕人的消費主義說事、並以此造成了不少的蠱惑,市場上光怪陸離的消費景象也不時給人以歌舞升平的假象,以為我們身邊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消費革命,人們心甘情願地掏腰包來大肆購物進而支持經濟良性運轉,但於今看來,這隻不過是不值一提的海市蜃樓。

而再看所謂汽車、房地產、旅遊、教育等所形成的消費“井噴”現象,也很讓人困惑於,究竟是什麽樣的人糾集了這種“井噴”,換言之,該“井噴”與廣大國民有什麽關係。去年人民網上曾經出現過北京也該殺富濟貧的叫囂,很快就被一些主流媒體反駁,認為這種來不來就打打殺殺的說辭本身就是不理性的表現,改革開放就應該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帶領其他人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時間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好不熱鬧。不過,雙方觀點還是基於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分歧隻在於該什麽人來分享這種改革成果。

但如果把這種基點放到現在的25年來的最低上,恐怕雙方都會有另外的強調與結論了。

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最終使用分為兩大類,一類用於投資,一類用於人類消費。投資解決擴大再生產的發展問題,消費用於滿足人的需要,包括物質消費和服務消費。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種。尤其令人注意的是,統計數字顯示,在去年消費率下降到最低點的狀況下,政府消費率是上升的。這表明,在近年來持續下降的消費率中,下降的主要是居民消費率這一塊。

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這裏所提及的口徑是“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是風行了多少年並越來越在各級地方政府政績考量中充當實際甚至唯一指標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前者還是在筆者在學校裏讀書時熟悉的概念,那時也許是還處於閉關自守的狀態,人們對於這樣概念的流走馳騁也就習以為常。不想,沒多長時間,不知道是被有意還是無意之間、是別有用心還是稍縱即逝,這個概念就從經濟生活中、從經濟學(筆者就學時還是政治經濟學)裏淡出了,被後者取而代之。但稍微比較一下二者的差別,就不難看出,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界為考量範圍,國民生產總值是以國籍為界限;GDP包括了外資在國內所創造的財富或所產生的利潤,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與深入,我國、特別是基本上所有熱衷於招商引資的地方政府,對於外資利潤是否必須在中國國內進行再生產、是否可以匯兌成外幣流出中國等方麵的限製越來越寬鬆,有些地方幹脆就是形同虛設,甚至為了GDP增長而不惜惡性競爭自相殘殺,稅費全方位減免造成國家利益受損,而且從汽車產業幾乎把地盤和盤托出拱手讓人的教訓裏,也更可以領會到“用市場換技術”思路的荒誕不經和不切實際。

而GNP更多地是在針對本國國民能夠取得的實際利益方麵著眼,考量經濟運行的成效。在這個指標中,是要去除掉外資在經濟生活中所占據的份額的,或者說,減去外資利益後的國民淨收益。可想而知,對於中國國民而言,這個指標體係無論是從生存還是發展的層麵上說都更有實際而決定性的意義。

考察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時,總是愛形象地說三駕馬車,說的就是投資、消費與外貿。可是,中國經濟這些年來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目前已經在50%上下,比起很多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出許多。這樣是很危險的,因為中國與島嶼經濟的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不同,有著很特殊的資源稟賦與地緣政治狀況,對於一個人口占世界1/5的大國來說,必須要做的是把絕大部分注意力與資源都放在國內市場,特別是在目前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台海局勢日趨嚴峻的情勢裏,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會使得一旦國際上有風吹草動必然造成在華外資向境外流動衝擊中國經濟。同時,如果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會使中國麵臨喪失經濟主權的險境,完全聽憑於國際分工,充當發達國家的加工廠甚至垃圾場,徹底失去在國際經濟領域裏製定規則的發言權,隻能跟著發達國家的指揮棒轉悠,在未來競爭中永遠處於對發達國家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的仆人地位。再考慮到引進資金和技術的來源國基本上都是那些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高昂的地方,生產率要素中勢必要以排斥勞動力為要義,於是麵對我國就業狀況異常嚴峻的形勢,在這方麵的大幹快上就顯得頗有些對中國發展釜底抽薪的意味了。

投資過熱,對外依存度過高,相形之下消費率低可能也是在所難免。如果拋開外貿,隻談國民生產總值,我們是否就會對這些年來經濟運行成果有全新的視角與解析?或者再進一步,如果把目光集中在國民生活水平的切實而有效的提升上,而不是報喜不報憂諱疾忌醫投鼠忌器,風物長宜放眼量,經濟運行當中是否也就有可能少些功利浮躁和短視,也就能夠稍微正常一些,至少別老是出現動輒消費率25年來最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