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難以清淨的考場

(2022-12-09 23:04:20) 下一個

難以清淨的考場

                                           2004年6月23日

何必

明天至26日,全市中考和夏季高中會考同步展開……(略。)

看了這樣的消息,腦海裏想象得出戒備森嚴虎視眈眈的情形。如今,對於類似高考、中考等影響麵大而且對考生自身前途的決定性很強的考試抓的力度正在節節攀升,為此不惜大動幹戈,調集社會各種力量以確保考試的安全順利進行。

今年高考前報名時,全國700多萬考試破天荒無一例外都要簽署考試誠信協議書,這件古今中外聞所未聞的奇怪景象早就被各方爭論得麵紅耳赤,但教育部方麵還是采用了這種形式化的把戲。考試在考試前發誓不作弊並與招考方簽署協議書,這聽起來就像顧客進商場門口時不得不簽署一份由商家提供的不在該商場偷盜商品那般的標準格式文件一樣,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至少從法理上說,違背了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基本要求;從實施效果上看,發生在河南的師生串通集體作弊案件,也著實給了誠信協議書一悶棍,戲弄了其中的誠信。如此,為什麽還要勞民傷財耗費大量人力、紙張、筆墨在全國弄出700多萬份誠信協議書,看上去就是為了教育管理部門自我安慰的畫蛇添足之舉。

迄今還不知道北京今年中考與會考是否也要簽署類似的誠信協議書,想來如果照方抓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就從目前對於該考試的準備情況看,也的確是劍拔弩張枕戈待旦,河北與北京兩地的公安警力早早地就被派上了用場,彰顯著法律的威嚴。

高考動用警察,中考會考也要動用警察,不知道以後還有什麽考試也要勞警察大駕,如果像聚會中猜燈謎、或少兒書法繪畫考試之類的都要讓警察到場,好像在維護社會秩序的成本方麵也太誇張了,納稅人為此又得多掏不少的腰包。

想來,如今形形色色的考試越來越多,從幼兒園開始,一直考到退休還不算完。現在不少已經退休的人還去讀大學的事也不新鮮。越來越細碎而繁瑣的考試也早就引起了很多質疑。人們看到,我們的考試製度下埋沒了多少比爾•蓋茨不說,就算是比照我國自身,按照現行考試標準,錢鍾書、陳獨秀都隻能算作垃圾渣滓一類,根本不可能有後來的輝煌。

而說到考試本身,也麵臨著困境。一來,監考者與參加考試者在玩貓與老鼠的遊戲,在考場上進行著博弈。據監考者說,這種博弈其實就是雙方道德底線的較量。

從監考者角度說,在如此一考定終身的場麵裏,如何麵對行為不軌者,如何裁度與考量各種考試行為,並且從人性以及低頭不見抬頭見鄉裏鄉親的麵子上該怎麽對待這類行為,的確有著很高的道德與人際關係成本。可想而知的是,如果監考者所掌握的考試紀律尺度不一,那麽嚴厲者勢必會遭遇不滿甚至報複。

而從考試者方麵看,出於人趨利避害的本性,都有投機取巧的本能衝動。而在如今周圍的人駕駛機動車時隻要沒警察就明目張膽地違章違法、騎自行車帶人卻常常被執法者視而不見、排隊時見到前麵的熟人就理直氣壯地加到其所在位置、工作-生活-情感-生存-發展等所有領域都彌漫著無處不在的見縫插針徇私枉法的狀況,可蔑視道德乃至踐踏倫理的缺德行為的成本卻越來越低廉時,讓考試者潔身自好獨善其身也太有些癡人說夢的味道。

還有,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階段,都有各式各樣的考試穿插其間。這種考試中作弊違規的現象也是與日俱增,為人師表者對此也視若無睹,常常以這乃道德問題隻要不違法就無從處置為由推卸得一幹二淨;而遍布社會上的各種在職或其他學習培訓當中的考試中的作弊現象,也給了像高考中考會考等學曆教育考試的考生們以無法規避的示範與啟迪作用,提醒著其中的每一個考生:尊重、維護與堅守道德是很劃不來的,在廣大人群都在缺德之際,道德高尚者由於為了自身的冥頑不靈勢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進而活得很不經濟,而且還會被視作另類而眾叛親離。

時髦的語境中動輒說法製化,似乎可以將社會全部委托給法律照看,凡是法律無法管轄的事就可以聽之任之,這樣才算是人性化。

可是,一方麵,法律畢竟不能照顧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總有些地方是法律無法涉足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將考生可能發生的違規行為具體分成“違紀”9種和“作弊”14種,不可謂不細致具體,但還不免掛一漏萬杯水車薪。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也許還要出台對於乜斜咆哮咳嗽換洗衣服之類舉止進行限製的法律才能規範社會行為、並讓人有法可依理直氣壯。

另一方麵,法製化了的寬容的社會必定有著良好的運行秩序,更重要的是該社會成員普遍具有對於秩序的畏懼、敬重乃至為此可以舍生忘死的生活方式;人性化的社會必須以該社會成員對於人性的理解、感悟、生動、尊敬以及捍衛為前提和基礎。很難想象,在一個普遍喪失道德水準的社會裏,會有什麽貨真價實的人性化,就如同在綠林劫匪團夥裏提倡對生命的敬畏一樣荒誕不經。

如此看來,對於考察紀律的謹小慎微並為此興師動眾,還是無法防止作弊現象的蔓延。如果社會大環境地不到切實改善,指望著學曆考試能夠成為一方淨土確實非常想當然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