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雅寶路、簋街、秀水

(2022-12-09 22:56:55) 下一個

雅寶路、簋街、秀水

                                       2004年6月19日

何必

備受外界矚目的秀水市場撤市問題近日又有了新進展……(略。)

按照這裏有關方麵的說法,似乎撤掉秀水街的傳聞純屬無稽之談或者空穴來風,又是什麽人別有用心的製造虛假新聞。其實,這則消息是京華時報記者根據北京市有關規劃圖上的未來狀況描繪而得出的,也並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在報道中不過是根據這份規劃而猜測這裏有被拆除的可能性。當然,這種消息一出,舉世嘩然是不足為奇的。不過,再怎麽說,媒體根據確鑿的規劃圖而進行推測,並沒有什麽不對。因此,所謂有關部門並沒有對外發布任何消息之說,更多地隻是表明這些部門在使勁擺脫與此消息走漏的幹係。另一方麵,也說明有關部門並沒有真正把這種重大事件應該向社會公布當回市。由於事先消息不脛而走,有關部門搞得很被動,急於表白自身的無辜,那麽,反過來是不是也可以說明,如果消息未經披露,那麽秀水市場撤市的聽證會也許就不會存在了?

其實,類似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想當初,同樣位於建國門附近雅寶路市場也紅極一時,成為前蘇聯-東歐商人到北京的必定光臨的地方,那裏曾經異常紅火,道路兩旁商鋪一個挨一個,店鋪上有的幹脆直接寫上了俄語(姑且不從保護民族文化層麵看待這種現象),一時間,雅寶路成為北京一景,在國際上也是名聲顯赫。當然,在狹窄的街道上,鱗次櫛比地生長出許多店鋪,而這些店鋪又與國有資產沒有任何關係,都是些改革開放初期或中期那些個體戶,而在當時,個體戶的社會地位往往與社會閑雜人等無異,很多“底潮”(北京土話,意思是受到過刑事處罰)者充斥其間,也就成了各方對其、進而殃及池魚對整個雅寶路嗤之以鼻的一個背景因素。於是,秩序混亂、衛生狀況惡劣、治安狀況令人擔憂、公共安全受到威脅、等等怨謗比比皆是,最終沒有經過什麽聽證會、也沒有聽取雅寶路商戶的意見,有關部門一聲令下,所有商戶都退路進廳,後來又都被弄到了附近的大廈當中。現如今,雅寶路早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與熙熙攘攘,大廈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好端端一個市場就這麽被有關部門給毀掉了。

類似的情形在當下的簋街也正在發生著。盡管這次並不是大張旗鼓地要撤,但交通管理部門以交通秩序混亂為由,在那裏的道路中央放上了一道長長的柵欄以放行人穿越、機動車隨處調頭等。柵欄安裝上去後,簋街各個商家的生意一落千丈,很多食客因為交通不便而不再到訪。前一段時間媒體就此進行過報道,那裏不少商家麵對每況愈下的生意,都在商量著關門大吉。想必,作為市場競爭的結果,企業興衰存亡是自然法則,有關部門並不會為此承擔任何責任;而由此造成的就業機會的減少與人們生活的不便,也與這種狀況始作俑者的交通管理部門無涉。

與雅寶路、簋街很相同,秀水也是完全由民間自發形成的一條商業街,並沒有政府在其中鼓動與協助;而與前兩者不同的是,秀水更早,而且在國際上知名度更高。在很多國外遊客心目中,秀水市場的名聲甚至高過了頤和園、故宮等北京人引以為榮的古跡,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秀水、簋街、雅寶路等完全由民間自發形成的商業街,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沒有權力介入,其市場化程度要明顯高於其他非民間商業街,而且也正是由於這種特色,在形成與運作過程當中隨著歲月遞嬗光陰穿梭而積澱下了很多民間的文化,並由此成為傳承地方精神乃至民族傳統的一個有效載體。

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曆經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才形成的商業街,與北京的胡同的處境相類似。伴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舊有的一些街區勢必與新型城市功能不相匹配,不能滿足城市發展所要求的稟賦條件,因此就自然而然被當作萬夫所指理當迅速毀滅的對象。

不過,這裏還是有著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方麵的取舍問題。如今,人們能夠形成共識的是北京胡同需要以危機意識來動手保護,但對於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像雅寶路、秀水、簋街這樣的地方卻覺得不屬於文物而掉以輕心。殊不知,所謂文物並不是人們處心積慮才造成的,而是流傳與無形與無為之中;同時,我們不僅要保護以往的文物,也還要為了現代與未來打造新的文物。

在歐洲,幾乎沒有什麽城市像我們這裏日新月異,倒顯得破舊滄桑,透露出曆史的凝重。那裏的步行街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跳蚤市場遍布了大街小巷,以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並且也有利於增加就業。而那裏的方方麵麵大概不會意識不到,隻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會存在安全隱患,要做的並不是以安全為借口破壞品牌市場,而是想方設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自然,撤掉市場一了百了,可如果雅寶路、簋街、秀水都沒了,北京還能剩下什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