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還是在國外呆著吧

(2022-12-09 22:35:35) 下一個

還是在國外呆著吧

                                          2004年6月9日

何必

如今海外留學生歸國創業成為熱潮,但也有一批莘莘學子“讀書在哪裏,工作就在哪裏”,選擇在海外尋求工作發展……(略。)

該報還逐個分析了這10個國家的就業難度,並給出了對應的就業建議。

凡是有這些年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生活經曆的人都知道,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本身就存在著到底是為“學”而“留”、還是為“留”而“學”的現實問題與個人抉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派與自費留學人數已經有40多萬,而學成回國的不過十幾萬人。與印度的放任自流和日本的悉數回國態度有所差別的是,中國對出國留學人員采取的是比較折中的態度,希望他們學成回來報效祖國,但也不強求。從總體上看,目前大約有2/3的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留在求學國家,隻有1/3的人選擇回來。隨著世界經濟低迷,西方各國就業壓力都在加大,對於外來人員參與就業競爭都采取了抑製性政策,以保護本國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在歐美各國找工作的難度比起那裏經濟高速發展時的上個世紀80、90年代來要大得多,這也造成了最近留學人員大批回國的潮流。

事實上,有目共睹的是,凡是能夠在國外呆下去的人,絕大多數是不會選擇回國的。除了像張朝陽、丁鍵、楊瀾等趁著國內處於轉軌時期可以迅速積累個人財富的幸運兒外,很多國外留學的中國人明白地意識到,國內縱使機會再多,也未必能輪到自己頭上。筆者在挪威曾經碰到過一個挪威曆史上第一個獲得易卜生國家獎學金並被當地媒體在頭版大篇幅報道的中國留學生,應該是很給中國人掙麵子。但他還是在拿到博士學位後不得不回國,因為那裏學文科的人太多,若想從事易卜生研究隻能處於業餘愛好的狀態,不可能緣此而謀生。他很無奈地對筆者談到,如果能夠在挪威研究易卜生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但出於現實狀況,還是拖家帶口回來在某大學裏講授英語。

筆者在國外碰到過很多在國內大學已經畢業的少男少女,到了那邊重新讀本科,為的就是能夠留在當地,耗夠年頭。歐洲麵臨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的現狀,紛紛采取對於移民政策的放鬆手法以緩解勞動力緊缺的壓力。這給到那裏去的中國留學生以天賜良機。不少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為了湊夠拿到長期居住權所需要10年時間,不得不采取在一個四年製大學隻讀3年就換學校重新讀、連續讀3個學校最後熬到10年的手段。

人的青春與時光畢竟是有限的,拿出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來湊居住權,無異於拿生命換環境。但為什麽會有中國人做出這種讓外人看上去近乎瘋狂的選擇?

不爭的實際情況展現出,目前留學回國人員從“海歸”逐漸淪為“海待”,很多人從國外留學回來就處於長期失業狀態,在國外數得上的名牌大學畢業的碩士,在國內找工作時的薪水期望竟然達到了每個月1500元人民幣,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雖然中國經濟在這20多年裏一直處於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高速增長,但卻未能因此而使就業狀況得到改善,反而失業率越來越高,形成了經濟高速增長中失業加劇這種在傳統經濟學中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

而且,目前用人單位有一種傾向,不願意用國外留學回來的人,因為這些留洋者往往對於本土環境有認知方麵的水土不服,難於理解企業運行中的形形色色。

於是,在國外留學的中國人麵臨著國外工作不好找,國內就業也很不容易的兩難困境。

說穿了,用人單位對於國外留學回歸人員的歧視,就是對國內流行的各種潛規則的熱衷。

筆者在挪威采訪那位讓挪威人都感到很驕傲的中國留學生時,談起就目前來說,信息技術已經足以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事小事,遠程教育完全能夠滿足身在國內而聆聽國際著名學府的現場授課,那麽,人們還有必要到歐美去受那份洋罪遭西方人的冷落與歧視嗎?對此,我對他談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到國外、特別是到歐洲留學,從索取知識層麵看,並不重要,畢竟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已經能讓我們在國內就與國際同步地享受人類文明成果;而中國人之所以有必要到當地去設身處地,不為別的,而是去體驗省察當地豐厚的道德資源!此說得到了那位留學生的高度讚同,並認為很多在那裏已經呆了多少年的留學生尚無此自覺。

美國讀者文摘編輯部曾經在全世界做過一次試驗,將1000個各自裝了100美元的錢包故意仍到世界各城市的公共場所,以考驗當地的道德狀況。結果顯示,挪威與丹麥回收率為100%,德美法英在50%上下。耐人尋味的是,這項調查並沒有在中國做,很多國人擔心,如果真到了中國,可能錢包扔在地上半天也沒人敢動,原因是怕其乃訛詐的陷阱!

如此背景當中,還能指望什麽?筆者在周圍有“新時期黃浦軍校”之稱,勸動了很多人到國外一去不複返。很多人在國內時嬌生慣養弱不禁風,到了國外卻含辛茹苦幹那些在國內不可想象的粗重活計,但於今看來,還是為能呆在國外而感到慶幸:畢竟,不必要為有毒食品、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以及人人自危的治安狀況操心。

這樣看來,反正國內勞動力豐裕,多為留學生在國外就業出謀劃策也是積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