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方麵國際之軌
2004年4月30日
何必
“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相當嚴重。”……(略。)
有關勞動者安全方麵的話題,早就不是什麽新鮮的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筆者就撰文,說起過當時中國產品在國外麵臨著許多尷尬,其原因中就有外國商家認為中國企業普遍缺乏環境保護與勞動者安全保護,因而在產品成本方麵比國外要低很多。比方說,在國外,如果企業不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料加以處理以達到合法的排放要求,企業可能就會因此而被罰得傾家蕩產;而如果企業在勞動者生產安全方麵稍有疏忽而造成安全事故,那麽企業也可能為此付出高昂得比關門倒閉還要摻的結局。這樣一來,外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用於環境保護和勞動者安全方麵的投入是筆非常可觀的數額;而相形之下,中國企業在環境與勞動者生產安全方麵的投入很少,這樣在產品成本上就明顯存在著差異;如此成本不同的產品同台競爭自然有失公平。那時有個讓人聽起來血淋淋的數字,就是中國企業中的員工每年會有10人次被切掉手指頭。筆者就此寫的刊物卷首語,還引起了一陣議論。
到現在看,這種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有愈演愈列之勢。這次論壇上官方公示的數字,如果再往下想一下,每年2000多億元的損失,相當於GDP的2.5%,換句話說,我們沾沾自喜樂不可支的高增長中,單是安全事故就無情地抹掉了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如果把這部分從GDP增長中予以扣除,那麽中國經濟的增長就會打不小的折扣;這還不算對於環境透支所造成的損毀裏隱藏著的巨大到遠不止一代兩代人能夠償還的債務。而按照扣除後的中國經濟增長幅度,則起亮度自然也就失色不少,“一枝獨秀”裏的秀色也就不會那麽鮮豔奪目了。
為了應對國際上對於中國屢屢提起反傾銷訴訟中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給國內相關方麵帶來的嚴重歧視極其損失,商務部(原外經貿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委托北京師範大學有關機構所做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日前完成。這項研究從我國經濟現實出發,同時考慮指標的國際可比性,以政府行為規範化、經濟主體自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貿易環境公平化和金融參數合理化等作為測度體係,認為2001年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為69%,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外在推動,市場化程度在2002年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根據這個結果,中國應該被認定為市場經濟國家。今年,新西蘭將中國視作市場經濟國家,引起了國內各方的熱炒,並認為這將是中國市場經濟國際地位被認可的發軔。
但是,從國際上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定標準上,卻並不是完全按照中國商務部的框架。美國商務部在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屬於非市場經濟國家時考慮的因素是:1、該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可兌換程度;2、該國工人與政府在工資問題上自由談判的程度;3、該國公司舉辦合營企業或作其他投資允許的程度;4、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或控製的程度;5、政府對資源分配以及企業在價格、產量決定權上的控製程度;6、當局認為適當的其它因素。這種標準在國際上被普遍運用著,也就是說,在如今世界貿易組織還有美國霸權色彩存在的情況下,這個標準體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貿易中的通行規範。而相比較起來,公司與工人等在我國的研究體係裏被模糊地統稱作“經濟主體”,其在國際上的學理合理性方麵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退一步說,即使是獲得了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也未見得就能在忽視勞動者基本人身安全的狀態方麵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觀,勞動安全方麵的隱憂也未必就能因此而銷聲匿跡,不再成為有關方麵在國際論壇上公布數字方麵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內容;而且政府有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聯係也未必就能由此銳減,公共產品中對於勞動者的保障也難於得到有效加強。
現在人們熱衷於動輒言及“與國際接軌”,像產品價格、教育體係、文官係統設置等等。但是“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相當嚴重”,而這又是“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之下得出的結論;“平均每天有380多人喪生於各類事故”,“職業危害相當突出,每年新發生塵肺患者大體1萬例以上,每年因此死亡5000人左右”,在這方麵,不知道接軌在哪裏。於是有理由相信,這標準也不過是飾品,本著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傳統,每當需要用國際名義為自己謀取好處時才會派上用場;而像勞動安全這樣的累贅,大體上是不會被拿到桌麵上誇誇其談的。
不管怎麽說,每天380多人死於非命,還是讓誰聽起來都會毛骨悚然;那2.5%的GDP消耗,也是實實在在地被國人不得不消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