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市委書記比點子更值錢

(2022-12-09 00:31:17) 下一個

市委書記比點子更值錢

                                     2004年4月26日

何必

4月9日,沈陽市首屆“清文化節”組委會組織專場拍賣會,沈陽市委副書記劉迎初的一個名為“滿族同胞尋根遊”的點子,以100萬的價格拍出……(略。)

市委領導的點子被拍賣出高價,這也許是值得人們欣喜的事,畢竟,民眾的當家者用智力贏得了競爭,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但仔細想來,好像卻並不那麽簡單。

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各級領導都要聘請一些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當作政府或個人的顧問,為施政出謀劃策,許多地方政府把在轄區內的外資企業的老板請到顧問集團中,名義上是為了能更快地與國際接軌,實際上也是在全盤西化的道路上爭取一騎絕塵。這樣一來,憑借著地方政府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智力資源方麵就遠不是其他三教九流們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同時,地方轄區裏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能夠得到地方最高行政當局的賞識並因此在行政撥款、土地征用等方麵得到實際利益,也大抵會毫無保留地將研究成果交付頂頭上司享用;更不用說,地方政府官員還有著前呼後擁到基層召開座談會、聽取方方麵麵的意見、建議的權利與機會,以及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到國內各地乃至海外考察先進的經驗、思路、範式、建構、趨勢等等便利。在如此環境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會在城市運營與管理方麵有著普通市民難以比擬的強勢。

而且,身為城市行政管理者,對於轄區裏的問題了如指掌,更清楚轄區裏的軟肋在什麽地方、改善這種狀況所遇到的掣肘、製約和困難又如何、用什麽方法才能有效應對等等。但這些信息,在目前行政遠沒有到公開化的情況下,絕非普通市民能夠掌握並爛熟於胸信手拈來的。這位副書記在此也表示,“至於說因為我的職務關係,比普通士民眼界更寬闊,對文化背景了解得更多,‘點子’內容更豐富、更具操作性,這一點我承認”。假設沒有政府官員介入這場拍賣,那麽拍賣本身是否還能舉行就是回事;即使舉行但由於民間對於行政信息的嚴重匱乏創意基本上都屬於紙上談兵而導致流產也並非不可能。如此一來,這場拍賣會可能更像是為了政府官員而舉辦的。

因此,像這位副書記這樣的“點子”很難界定其到底是屬於職務發明還是非職務發明。但從行政原理上看,既然選擇了公務員的職業,從行政回避製度上看,凡是涉及到與自身工作有關的事,都應該列為職務勞動成果,而不應該以個人名義拿到市場上去進行交易。

盡管副書記在版權證書上個人名義與自身職務上轉了一圈試圖區分二者間的不同,但現實情況是,拍賣是在該書記所管轄的沈陽地麵上進行的,無論是拍賣方,還是競拍方,都會為了市委副書記作品的登台亮相而給足麵子,至少注定不會出現流拍那樣尷尬的局麵。參加競拍的那個商家卻是不經意間一語中地:“正因為是市領導的‘點子’,才有更多的含金量,買走這個‘點子’也許就意味著取得了政府項目的經營權,這是書記親自策劃的方案,實施起來會更便利。”市領導在智力水平上並不比一般公眾強到哪兒去,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麽市領導的“點子”有更多的含金量?那就是因為也許取得政府項目的經營權並實施起來更便利,把這話翻譯得再直白些,就是政府的“點子”才能會順暢。照此推理,如果不是政府的“點子”或項目也許就不能有此便利,於是,行政權力對於市場幹預的畫卷再次展現出來。

而且,這次拍品草草而急不可耐地被“被一家新成立的國有資產控股公司買走”,大概也能讓人讀出其中的韻味。那家新成立的國有資產控股公司的所作所為到底對於國有資產幹了些什麽,也值得置疑。

雖然這宗拍賣所得被副書記轉贈給了組委會,看上去好像很慷慨,但那“就是怕有非議”,而從這種說法上可以推測假如注定沒有非議,這拍賣所得究竟會到誰的口袋裏,就成問題了。

副書記在對媒體談及此事時,認為媒體炒作得還不夠,這倒似乎是說到了問題的本質。既然拍賣所得並不歸書記個人所有,還要勞神費力親自跑到拍賣現場去,即使是走過場但也還是要做做樣子,等待著拍賣結果的產生,如此勞民傷財是為什麽呢?原來是為了炒作;炒作什麽呢?看上去是為了所謂的“清文化節”(且不說這種節慶與國務院三令五申取消城市慶典的精神是否有抵觸或巧立名目的意味,也不說這種帶有複古色彩與氣息的創意和舉措對於城市形象或“城市經營”方麵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但由地方政府首腦出麵來運作這樣的活動,更多地還像是在炒作政府部門本身和相關行政領導人,向社會展示政府的權威與實力、政府領導人個人的魅力與不俗的智慧。

希望這種形式化的玩意兒還是少些的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