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外商“超國民待遇”中的歧視

(2022-12-09 00:21:22) 下一個

外商“超國民待遇”中的歧視

                               2004年4月24日

何必

在華跨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地位,有的還占據市場絕對壟斷地位……(略。)

有關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曆來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到現在,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第26個年頭,吸引外資也是同步在繼續著。即使最近,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把屬下公務員按照人頭分配招商引資任務,把吸引外資進入當作衡量政績的重要標準。從吸引外資的變化上,也從最初主要是港澳台資金,逐步轉向海外華人資金,然後就是歐美日韓跨國公司,如今也向這些國家的中小企業轉向。2002年,中國在FDI(外商直接投資)上首次超過美國而約居全球首位,FDI存量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而根據今年4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聯合國機構參與的調查,未來4年外國投資的國際環境有望改善,其中中國、印度和美國為外資首選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就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有關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經濟影響的諸多方麵(如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對中國支柱產業的發展和國家安全等),依然存在爭議。我國現行經濟增長衡量體係建築在GDP上,但這卻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其中最為致命的地方是,像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的組裝加工,其產值雖然計入中國的GDP,但卻將利潤流向了其宗主國;而“國民生產總值”(GNP)是衡量中國國民實際生產總量並直接作用於國民生活的概念,卻被有意遮掩掉了。國內有所謂非主流經濟學者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於增加中國就業並無益處,生產率提高對於勞動力的排斥及其所帶來的失業嚴重製約著中國的社會安定;而按照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的話說,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就業的現代化。

而說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微軟一直是個中首當其衝的靶子。一方麵,微軟在全球疲於奔命於來自歐盟、韓國等地的訴訟,也不得不在美國國內應付類似1993年和1997年兩次遭到美國司法部的起訴,2003年10月,微軟公司因軟件漏洞在美國境內遭到起訴,原告可達數百萬人。該公司今年4月22日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今年首季公司營業收入為9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而且所有業務都達到或超過公司的預期。不過,因用於打官司和司法賠償的費用數額巨大,該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盈利僅13.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銳降約38%;可另一方麵,微軟卻很早就針對中國的亞都等企業提起知識產權方麵的訴訟。盡管人們都認為,微軟此舉標誌著向中國宣布其就操作係統使用權維護之戰的啟動,但人們同時還看到了國內無處不在的盜版現象以及微軟對此的置若罔聞,猜測其凶險用心就是利用操作係統使用上的替代成本高昂,容忍乃至鼓勵盜版者對微軟產品的使用慣性,等到時機成熟在秋後算總帳。

相映成趣。2003年1月24日,思科係統有限公司宣布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就華為所謂非法侵犯思科知識產權一案,向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華為非法抄襲、盜用包括源代碼在內的思科IOS軟件,抄襲思科擁有知識產權的文件和資料並侵犯思科其它多項專利。此次官司是發生在美國最大的網絡製造商與中國最大的網絡商之間,因而令人震驚,引起全球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思科告華為是思科保護自己市場份額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競爭的手段。如果對軟件產品的類似部分一概以抄襲侵權論,未免霸道和強權。如果對美國及其企業動轍揮舞所謂的侵權大棒的做法予以默認或縱容,那麽別國企業永無自己的自主產權。盡管知識產權有其法定的特性,但是對計算機軟件問題應當重新思考。

而前一段時間被廣泛關注的新東方一審敗訴、被判賠償美國ETS(教育考試服務中心)1000萬元人民幣的案件,新東方法人麵對公眾傾訴其曆經數載多次與ETS方麵交涉、但後者還是拒絕就有關考試版權與中國方麵進行交易的過程,讓人體味到中國在其中所飽受的歧視與冷落。

但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給那些跨國公司都提供了什麽呢?一直以來,為了吸引外資,在各方麵都給予了不少優惠條件,比如在稅收上就存在著五花八門的類似什麽“三減兩免”的政策,而在司法方麵跨國公司也有著不少模糊地帶。4月6日,朗訊宣布已經解雇了其中國區的中國總裁、首席運營官、市場主管、財務經理四名主管人員,理由是這四名主管在企業運營中存在內部管理控製不力,可能違反了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該法律是一部旨在禁止美國公司在國外進行行賄的聯邦法規,但奇怪的是國內卻沒有問責,也沒人就其在中國行賄對象進行法律責任追究。中國汽車發展谘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中國的汽車產業已經徹底失去了在上遊(核心技術研發)和下遊(營銷體係建設)方麵的機會,隻能淪為外國汽車巨頭們的打工者。而早在十多年前,類似糖果等領域中國已經徹底沒有了自主品牌。

通常,跨國公司總是能夠享受到所謂“超國民待遇”,言下之意就是他們可以比中國本土的法人和自然人享受到更多的優惠與側重。有調查數據認為,如果現行製度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是65個的話,那麽中國的民營企業能夠進入的還不到40個。如此人為自造的行業歧視,能夠對一直倡導的愛國主義帶來什麽樣的注釋?再從中國應該在經濟方麵不完全接受所謂的國際分工而占據戰略製高點、以及為了國家安全而必須要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的角度,又該怎麽思考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