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無償征集母嬰平安行動推廣方案探察社會環境狀況

(2022-12-07 13:57:44) 下一個

無償征集母嬰平安行動推廣方案探察社會環境狀況

                    2004年4月

何必

4月9日《北京晨報》有消息稱,日前,中國扶貧基金會通過媒體向社會征集“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品牌推廣方案”。

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43.2/10萬,嬰兒死亡率為29.2‰,而我國西部有許多省份的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卻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國每年因此而導致家庭破碎並返貧的約60萬戶、300萬人。生命因貧困而脆弱,生命因貧困而凋零。“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旨在通過建立健全項目區的婦幼保健體係,提高當地婦幼保健機構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並為貧困孕產婦減免醫療費用等措施,使項目區的貧困孕產婦能夠享受高質量的產前檢查和接生等衛生保健服務,使產婦平安分娩。目前該項目征集推廣方案的內容包括:項目推廣方案、項目專用語、主題卡通造型、主題圖片。由於“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是慈善公益性項目,要求所有參加本次征集活動的參與者所提供的被征集作品將作為對母嬰項目的無償捐贈。

當下,“無償”二字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是用得太少的詞匯了,以致於能夠與這兩個字掛上鉤的,顯得非常奢侈而甚至有些不近風情。

社會中,政府目前正在從全能強勢得無所不能包辦一切的管理型逐漸轉向有限責任的服務型;而從凱恩斯時代後,人們就總是在口頭上掛著那麽一個讓人感到泄氣的概念:“市場失靈”,在諸如國防、公共事業等很多領域,完全依托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包打天下早就是癡心妄想。於是,一方麵政府逐漸在退出一些領域,智能更加專注於社會公平與安全;另一方麵市場及作為其重要主體的企業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時,還是以那合法的惟利是圖支撐著自身的全部架構,並對於非市場領域則采取拒絕排斥乃至勢不兩立的姿態。這時,公權的弱化與原本就存在的市場的有限性之間就留下了一個日益擴大的空白或者說虛空地帶。從社會救濟、社會保障到社會福利,這種既非市場交易範疇又不能完全依靠納稅形成的公共財政資源所能涵蓋的區域,雖然貌似具有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屬性,但限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遠不是單純依靠政府就能夠解決,這一點,從目前全國城市人口中僅有1/4(也就是說,全國總人口的約1/13)的人能夠被納入社會保障體係、而中國目前貧困人口達到幾千萬的水平的狀況上,就可以反映出些許。同時,企業都還在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在道德環境質量較為惡劣的背景當中,企業道德與信用水平也不盡人意,各式各樣的企業霸權乃至企業腐敗現象此起彼伏標新立異。如此,就形成了不少社會事務政府管不了,而企業又不管的尷尬局麵。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市場體係經過長時間發育壯大,培育出了比較順暢的市場運行規則和社會管理模式。有限政府與社會企業,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即使如此,還是不可忽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力量,那就是被現在炒得挺熱但在我國卻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什麽引人注目的起色的NGO(非政府組織)。當然,我國之所以會如此,其中有不少政治方麵的原因,在此不贅。

隻是如今,這扶貧基金會跳將出來,向社會公開以“無償”的誘餌試圖征集到“母嬰平安120行動”的品牌推廣方案,這倒是個很讓人覺得有些聳人聽聞的事情。

1998年三江洪水發難的當口,舉國上下都在關注著災區重建,男女老少紛紛慷慨解囊自掏腰包,為災區落難人民略盡綿薄,媒體也為此興風作浪推波助瀾,一時間,向災區捐款捐物蔚然時尚。不想,沒幾天,就出現了堤壩上的豆腐渣工程、用募捐來的錢財增加的地方政府的樓堂館所等等,刻薄著風氣,嘲弄著良知,詆毀了國人樸素的情感,蕩滌了人間的親情。麵對形形色色的虛假,人們不再輕信,同情心也在麻木僵化。於是,有些出資群體索性幹出了自己把物資親自送到災區難民手中這樣的事,而這從社會運行效率方麵看,無疑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或者把其看作是信用成本走高也未嚐不可。要知道,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精細的如今,依靠專業的救災組織來賑災扶貧是市場經濟的不二選擇。而此時,我們卻要由捐助者親自遞交到接受者手中,看似略去了中間環節,卻是對社會信用機製的責難。

在這樣的環境中,扶貧基金會向社會征集推廣方案的舉措本身就很值得關注。這倒不是由於這種征集本身具有多麽大的創造性,而是更有興致於它會獲得什麽樣的結局。在企業以效益為首當其衝追求目標的情況下,社會公益事業究竟能夠取得企業這些市場寵兒們什麽樣的眼色、態度乃至對待,自然會引起各方廣泛的興趣和期待;特別是,當我們的社會對於樂善好施者尚未有明確的社會與經濟評價體製時,會有那些企業能夠挺身而出不顧環境與製度等方麵存在的缺陷或掣肘,悍然以企業的社會責任心來應對這種無償,並調動企業資源來做這麽個雖然不是驚天動地、但在講求即時回報的現實中的確也當屬不可思議的事業。

其實,我更願意把扶貧基金會這次征集母嬰平安活動項目的品牌推廣方案的過程與結果,看作是對於當下我們社會公共情感資源的一次測試和檢驗。非政府組織發起的這種活動,並不會給企業帶來什麽拿自身資源與公共權力進行交換而獲取的實惠,也遠不能找到什麽政策優惠或司法特區;“無償”貢獻作品則更是用明確得近乎直白的方式,試探著企業及其人員的同情心與責任感,並用征集活動的結果昭示著改革開放26年後中國大地的公共環境質量。到底什麽還能“無償”?而唯其如此,更能考驗我們的社會還留下些什麽。

拭目以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