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國際慣例”下的殖民心態

(2022-12-07 00:39:41) 下一個

“國際慣例”下的殖民心態

                                  2004年4月3日

何必

民航總局目前正在參考國際慣例,要求各航空公司自行製定‘民航延誤航班賠償標準’,對航班延誤作出賠償承諾…………(略)

看來,是否有國際慣例,成為民航總局是否出台航班延誤賠償的主要決策依據。而就在最近的另外一個鬧得越來越大的事情上,幾大銀行要針對信用卡、借記卡等金融服務卡收費,沸沸揚揚地吵得不亦樂乎。銀行方麵也搬出了“國際慣例”來為自己的收費尋求合理借口,而被國人戳穿了這不過是個掩耳盜鈴的把戲後,銀行方麵照樣死皮賴臉不為所動,沒見到有什麽人出來對於這種公然欺騙社會的醜惡行經表示什麽本來應該表示的意思,也沒見到什麽地方對於這種欺騙追究什麽責任。不知道,這種死皮賴臉是不是也是一種“國際慣例”;更不知道,靠著為全球所驚詫的呆壞帳率、屈指可數的那麽幾個金融產品、不得不依靠國家動用外匯儲備來當作提高準備金比率之用、以及眾所周知的一旦出現風險將會對整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金融領域已經成為心腹大患的中國銀行係統,服務、價格、產品等方麵沒有與國際接軌的本事,而收費上卻忙不迭地編造出個“國際慣例”來欺世盜名並號稱要在這方麵與國際接軌這樣的咄咄怪事是不是也有“國際慣例”?

現在,來不來就得找個“國際慣例”,對於改革開放後閉塞很久的國人來說,這“國際慣例”已經成為懸在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寶劍,隨時可以掉下來把未諳世事的民眾刺殺得身無完膚遍體鱗傷,一切傷風敗俗、喪心病狂、厚顏無恥的舉措都可以“國際慣例”的名義堂皇過市,這“國際慣例”成了類似銀行等方麵發起不良運動的遮羞布。

現如今,民航總局方麵也拿出了“國際慣例”,來為自己說事。由於沒有國際慣例,注定就不能出台統一的由於航班延誤給旅客造成損失的賠償標準。於是,這“國際慣例”就成了猴皮筋或萬花筒,怎麽好用就怎麽使,隻要是有利於自己,動輒就可以拿“國際慣例”來作擋箭牌,最終,演繹出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慣例”使用方法,這“國際慣例”本身也就成了盡人可夫的娼妓。

從法律地位上說,在國內事務處理方麵,應該是國內法大於國際法;而本來屬於外交事務領域的“國際慣例”,現在卻被國內一些行業當作比國內法還要高尚與權威的法寶。現存法律中,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若幹部法律對於類似航班延誤給旅客造成損失進行賠償的法律,本可適用調整民用航空領域中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由於航空旅行而形成的雙邊關係,並不需要什麽“國際慣例”來作為先導、樣板或必要條件。如果在國內法並不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要不遠萬裏援引什麽“國際慣例”,那麽說到底隻能是有關方麵故意混淆視聽,提高履行義務的門檻與成本,變相侵害作為當事人(在此為旅客)的權利,並任由這種侵權行為合法化。

由此,想起一件事。2001年美國《讀者文摘》在全球進行了一次有關拾金不昧的調查,編輯部在全球若幹個國家的城市裏定點扔了1000個其中裝了100美元的錢包看拾到者會有什麽樣的舉動。調查結果是北歐國家100%交到了警察局,英國、美國等國家約一半的人交給了警察,其他一些國家上交比例有所下降。但這項調查並沒有在中國進行。有人曾經就此問家人,如果在公共場所揀到了這樣的錢包會如何,出乎預料的是,家人異口同聲地回答“繞著走!”理由是不知道這是什麽居心叵測者設下的圈套,如果揀起來也許會誤入陷阱被人訛詐!好事者設想,如果這《讀者文摘》編輯部在中國進行這項測試,將會得出匪夷所思的結論,最後不得不在有關調查報告中以類似“古老國家不解民風”這樣稀奇古怪的標題來描述中國路不拾遺、扔在地上的錢包無人敢動的驚人情景。

對此,“國際慣例”當作何解?這樣看上去,中國的銀行、民航總局方麵對於“國際慣例”的做法好像就有了熱臉死氣白賴要往外國“慣例”的冷屁股上靠的意味和架勢:人家不帶你玩,還非得拿了人家的規矩來糊弄中國民眾,弄點子人嫌狗不待見的洋玩意兒來嚇唬自己的同胞。再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在中央電視台什麽論壇節目裏號稱“英語的地位將等同於普通話”、“為了外國人方便,凡是他們可能去的地方都應該有英文標誌;他們不去的地方也應該有,因為這有利於孩子學英語”之類厥詞製造者的專家們,以及中央電視台足球節目裏連個中文名稱都懶得做隻弄個英文top ten來標榜自己的國際化、地道中國產給中國人用的產品說明書上也一本正經地弄上中英文對照、北京三裏屯酒吧專門為外國人設立廁所、白領們爭先恐後給自己弄個美國式的洋名字、滿大街少南少女把自己的頭發都弄成了金黃色、外國人決然進不去的部隊醫院裏犄角旮旯的門上也都弄個中英文對照標牌、在中國的外國人由於背心上印了10條類似“不要盯著我”訓誡招致國人不滿而道歉卻被媒體認為國人應該向國際文明看齊、但凡什麽重要工程就隻能讓外國人設計來個“國際招標”、印度軟件大師成為北京什麽區長顧問卻舉國找不到像印度人那樣膽敢把前來調查傾銷的美國人一概拒之印度企業門外的情形,也就釋然於這“國際慣例”旗號下的殖民心態:不這樣才見了洋鬼子呢!

老是被教育要愛國,怎麽就不見這銀行、民航總局們率先垂範也在日常運行當中也哪怕隻愛一次國呢?周遍皆然,這愛國主義不成了擺設還能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