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上學而犯罪
2004年3月27日
何必
幫助那些服刑人員家中無人撫養的未成年子女享受國家義務教育(略)
這河南人的想象力就是比較豐富,不愧為具有傳統中國文化積澱的寶地,也沒有枉負中國古訓中“得中原者得天下”所彌漫的蕭索。目前,國人一提到艾滋病,腦海裏浮現的通常並不是最早發現地的西南邊陲,也不是有失控危險的其他地方,而自然想到的就是地處腹地的河南。在那裏,艾滋病成村成鄉地擴散、感染者成家成片地淪為無可救藥者隻能等待死亡的來臨、大量受到感染家長的孩子因此受到歧視而不能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而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艾滋病通常都被稱為是富貴病,是那些飽暖思淫欲的惡老惡少們尋花問柳、或者是吸毒者紮堆輪流用注射器往體內采集毒品,才感染了這種不治之症,但河南絕大多數農民被傳染上這種病,卻並不是由於性接觸或吸毒,並不是因為富裕,反倒是由於貧窮而不得不靠賣血來養家糊口,被血液收購者利用未經消毒的針頭頻繁交叉使用而導致的。更讓人費解的是,這些事都被當地政府隱瞞乃至采用極端手段拒絕阻撓新聞媒體對事件進行采訪報道。要不是國家領導人親自視察河南艾滋病村莊,表明了最高當局對艾滋病疫情及其相關預防控製的重視與決心,河南當地為世界所注目的艾滋病患者及其牽涉人員還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得到早就該屬於他們的待遇。即使如此,類似艾滋病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目前依然是個很大的問題,現存的幾種模式都部分地擁有民間行為色彩,而當地政府遲遲才有了些許動作,卻是動用把民間教育取締這種很具有爭議的行政措施。
現在,河南省有關方麵卻推出了所謂“陽光愛心站”,把服刑人員家裏沒有人照料的子女集中起來,依靠社會資助和學校優惠來完成國家義務教育。這種措施看上去又是個創舉。
不過,一方麵,河南艾滋病家庭的子女就學一直是為各方密切注意或詬病的事,另一方麵,服刑人員子女卻可以由政府幫助完成法定義務教育。如果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再看省有關部門“陽光愛心站”的創舉,好像的確有些作秀的味道。
河南省方麵推出陽光愛心站,把服刑人員家庭沒有人照看的子女交由社會福利體係當中來完成義務教育,但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的福利資源非常貧乏,福利體係也異常薄弱。有消息稱,中國目前的福利資源覆蓋範圍僅是城市人口的1/4;而按照這個比例,如果放在全國總人口當中,也就是1/13。從社會層麵看,社會救助範圍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縮小,有關低保人口減少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社會保障也由於中央和地方財政捉襟見肘而隻能處於拆東牆補西牆的狀態;至於到社會福利這種完全依賴國力的公共資源領域,幾乎隻能是少數(比如1/13)人才能問津的奢華。
在如此條件下,河南省司法部門和婦聯這樣的政府機構與準政府組織,動用有限的公共資源來為子女無人照顧的服刑人員進行救助和補貼(雖然是以其子女為對象),就顯得有社會公平方麵的問題了。簡單推想一下,如果有人照料的服刑人員子女,應該是不能享受到這種惠顧的,那麽這樣的家庭得到這樣的待遇是為什麽呢?答案是還有照顧者;在什麽情況下這種家庭才能享受這種惠顧呢?現有照顧者也淪為囚犯。再推而廣之,河南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當中憤憤不平,理由為它是中國僅有的兩個既不靠邊防又不靠長江的內陸省份(另一個是山西),享受不到西部地區的待遇,但卻是人口與農業大省,光是農業人口就有7800萬,是國內排得上號的貧窮省,有著大量的貧困家庭和官方認可的60萬貧困人口,大量貧苦家庭子女輟學。那麽這些家庭解決子女完成義務教育的方法中最便捷而有效的方式如何?當然是去犯罪並被抓獲,像印度甘地認為英國殖民地監獄還是不錯的地方那樣,解決了自己的溫飽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得到社會救助完成學業,如此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不為?而那些舉步維艱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的子女,也可能從“陽光愛心站”措施中得到啟示,從而加重社會本已經不堪其煩的艾滋病毒攜帶者犯罪和處罰的成本與危險。而這一切的導因,則是河南省方麵這種不切實際的“陽光愛心站”;換句話說,如果服刑了可以受到政策照顧乃至學費減免,而遵紀守法卻不能有著難以讓孩子完成義務教育的可能。用侵害社會來得到社會救助,這種現實是否有些荒謬?
我當然不是說服刑人員不應該受到尊重、服刑人員的子女就應該受到歧視,但以有限公共資源惠顧犯法者並犧牲合法公民權益的做法,是否該予以禁止?如果這種政策的實施招致社會上關於犯罪就能得到好處否則隻能被忽視觀念的流行,是否也應該在情理當中?河南方麵這種舉措,除了能夠取得宣傳效應外,還能有別的什麽益處?
所謂義務教育中的義務,說的是國家的義務,這並不由於受教育者家庭成分、背景、結構、貧富等方麵的現實差異而有所不同;換句話說,隻要是中國公民,在義務教育年齡,不管是服刑人員家庭子女,還是艾滋病、貧困等具有非正常家態中的家庭子女,都有權利、而且必須享受到國家教育。雖然目前機構繁多各司其職導致責任分散,每個部門或組織想出政績都不遺餘力於轟動效應,但從社會層麵看,追求最基本的公平還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