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微軟著急了,我們怎麽辦?

(2022-12-07 00:19:29) 下一個

微軟著急了,我們怎麽辦?

                                 2004年3月25日

何必

“微軟亞洲工程院的苦惱:1萬應聘者挑不出100人”……(略)

這條消息看上去說的是中國軟件人才匱乏,有大量軟件編程人員但卻不能滿足像微軟這樣的國際巨頭軟件設計崗位的要求;應該為我國軟件教育和企業感到悲哀。但是,我倒覺得,這則消息最後所說的,也許倒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為什麽微軟把中國研究院升格為亞洲研究院?既然有上萬人應聘卻找不到區區100個稱職的員工,如此人力資本水平狀況裏,怎麽就能具備亞洲研究院資格呢?

眾所周知,不僅僅在亞洲,印度現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軟件出口國,全球每年有70%以上的軟件外包訂單發往印度,成就了印度軟件產業的蓬勃。據相關報道,近年來,印度的軟件業突飛猛進。1989年印度軟件業總產值為2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0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出口,成為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據麥肯錫預測,印度IT服務業在未來五年將增長五倍,年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目前印度的軟件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了印度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全印度GDP份額超過了2%。而印度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和APTECH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IT長期培訓市場。

事實上,印度由於英語傳統和長期對於軟件研發的重視,在軟件產業產值、出口創匯、人才儲備和前景方麵領先於中國為時已久。

不過也有人指出,印度模式是處於全球軟件業價值鏈的最底層,這種代工受美國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美國經濟不景氣,印度的軟件工程師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對西方列強而言,班加羅爾是軟件業的血汗工廠。

而實際上,即使如此,中國連成為“血汗工廠”都很艱難,因為中國的軟件業是一盤散沙,各有各的標準,標準太多則造成沒有標準的現實局麵。

既然如此,微軟為什麽要把其亞洲研究院建在中國而不是印度?以數倍於中國軟件人才數量的優勢,怎麽卻讓中國得到了如此的光輝?

說穿了,印度比中國更加重視保護本民族的產業,特別是對於軟件這種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領域,絕對不允許外國、特別是奉行單邊主義的美國染指。當初,微軟想在亞洲設立研究院時,最先考察的並不是中國,而恰恰是印度,但印度方麵得知了微軟的用意後,斷然拒絕了微軟的要求。未得逞的微軟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轉道來了中國,並得到了貴賓級別的待遇,在吸引中國人才事宜上與有關方麵一拍即合。微軟也一再追加投資,並在印度軟件業蓬勃激進的同時,心有不敢地把設在中國的研究院升級為亞洲級別。

大概不用過多解釋,微軟此舉的真實目的就是挖人才。二次大戰後期,柏林被攻克,蘇聯人興高采烈地從納粹德國首都搬走大量先進的機器設備的時候,同為戰勝國的美國卻無聲無息地動用了一支名叫“阿爾索斯”的精悍小分隊,路過納粹留下的物質財富目不斜視,卻把像愛因斯坦那樣水平的德國科學家成群結隊地弄到了美國,並因此成就了戰後美國科技的輝煌。等蘇聯人明白了,人才早就被掠奪一空。

目前不爭的事實是,綜合國力中,人才是爭奪的關鍵。去年中國召開了建國以來規格最高的人才工作會議,也說明發展到今天,人才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過,從微軟這次在中國本土招募軟件開發人才的舉動裏,可以看出,與“阿爾索斯”時代不同,如今人才爭奪戰的形式已經不再是把人弄到美國去,而演變為在本土用比美國低廉得多的成本,幹比美國人強度要大得多的工作,並讓“比爾•蓋茨每次聽見亞洲研究院的名字都會非常興奮,‘因為總有好消息’”;“6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僅在技術領域有若幹突破,還網羅了50名世界一流研究員和120名國內頂尖人才”,這樣的內容讓我們從中讀出什麽另類的信息?以美國服務業每小時14.5美元的規定工資,比起中國的0.5美元的服務業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大概再來看待微軟的招募行為,是不是會有別樣的滋味?

在外事無小事這種內外有別而且預設不公平的習俗驅使下,但凡與美國有關的事,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全然沒有印度人普遍而不約而同地把美國反傾銷調查人員關在企業大門之外的勇氣、技巧與民族心態,更沒有把微軟這樣的龐然大物拒之門外的驚世駭俗可歌可泣的壯舉;媒體也還在為微軟沒有從中國招募到合適的員工而自怨自艾扼腕惋惜,表現出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姿態。其實我更覺得,對於微軟未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員工而焦急憂傷的現象,是不是該有另外層麵或視角上的報道和評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