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咋回事?
2004年3月
何必
印度尼西亞近期暴發流行登革熱病,(略。)
其實,登革熱出現也並不是這兩天的事。去年10月份,印度、越南、東帝汶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台都出現病例。
這些日子,亞洲、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各類大規模傳染病接二連三地發生並傳播。2002年底的非典,招致了中國全國性的恐慌,作為國民經濟新興支柱產業的旅遊業操守到了沉重的打擊並承受了無可挽回的損失;而當時一些部門隱瞞疫情,也造成了失去了最佳防治時機和疫情的迅速擴散,並直接成就了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副市長孟學農的丟官;直至4月中旬,疫情才向國人公開,並合力剿滅了疾病蔓延的趨勢。2003年底,非典再度個別地出現在廣東,但這次全國及時得知了情況,各地也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結果疫情並沒有擴張。前來北京參加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抗非典著名專家鍾南山預測,如果本(3)月份沒有新的疫情,今年非典就不大可能再出現。可幾乎同時,東亞、東南亞乃至南亞發生的大規模禽流感也登陸中國,南方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未能幸免,這對於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和禽類農產品出口作為農業收入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也有著不小的打擊。人們對禽流感是否會在人類間傳播議論紛紛。到現在,亞洲的禽流感還沒完全銷聲匿跡。
就這時,登革熱又在印度尼西亞出現,而且已經造成近兩萬人感染,死亡336人。巧合的是,就在3月5日新華社報道,全國政協委員、貴陽醫學院教授陳漢彬在政協大會上呼籲,動物源性疾病防治亟待加強。在國外,非洲猴痘、埃博拉病毒接踵而至。世界性疫情表明:動物源性傳染病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發展。近年來,可引起人畜共患病或致死的動物源性疾病,在全球呈上升趨勢。突出表現為原有的病種擴大,新病種不斷出現,流行區域不斷擴展,疾病流行頻率不斷增強。在我國,這類疾病每年發病人數約占傳染病總病例的5%至10%,每年死亡人數占傳染病總死亡數的30%至50%,所致經濟損失數額巨大。盡管我國麵對非典和禽流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縱觀全局,缺乏一個充分健全的公共衛生監測係統,以及監測疾病快速蔓延的機製。製約動物源性疾病防治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基礎研究薄弱和專業人才匱乏。我國多年來對媒介生物性疾病,僅證實有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等4種,而對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宿主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情況尚不摸底。這樣,一旦發生新的疫情,勢必束手無策。
本人對於醫學一竅不通,不敢對這個領域妄加評議,但作為一個媒體工作人員,卻感到公共宣傳狀況也是有改進空間的。
非典時期,在疫情被公開後,我和北京當時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得不關在屋子裏看電視和網上新聞從中了解有關非典的知識,而門外的馬路上卻空空蕩蕩一片蕭條,遍及首都大街小巷的恐怖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正常軌跡,而其中更多的則是人們對於疾病相關信息極度缺乏所導致的。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去年底今年初的非典,在民眾中卻沒有引起什麽大動靜,即使是在廣東,也沒有了去年搶購糧食、醋和人人捂個大口罩的景象,這與人們對於疾病知識有了較多掌握有關。而禽流感在我國出現後,媒體也開始做了相關的報道,平撫了公眾的緊張情緒。但從時間上看,還是具有亡羊補牢的性質,總是在問題出現後才急忙跟進。
媒體承擔著引導公共輿論的作用,更有著針對現實與可能的社會問題進行全麵報道的責任和義務;從市場角度看,從媒體消費者角度對於可能發生的社會事件進行預測、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提出公共安全的可能措施,也是媒體的市場動力。在公共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當下,人們對於媒體的責難更多地集中在其急功近利的表現,卻對那些已經存在的隱患置若罔聞;而就在這時,很多機構都已經意識到公共安全等領域並不能隻是事後問責,更應該事先預警,推而廣之在反腐倡廉、政府自身建設、農民工權益保護等等方麵都有了如此說辭,於是,前瞻性逐漸成為了時髦,並被作為政績評價標準。在這個背景下,媒體的動作就顯得滯後和遲鈍了。
大概,防患於未然,在登革熱尚未在中國出現時,及早普及這種疾病的相關知識,也是媒體必須做的工作,以防止萬一這類疾病像非典或禽流感那樣,登陸或發生在內地後又是新一輪的手忙腳亂臨陣磨槍被動應戰。
當然進一步說,從普及公共安全知識、提高公共安全意識角度說,媒體該做的事還多著呢。類似去年底重慶開縣井噴事件、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密雲燈會遊人踩踏致37人死亡事件、前不久吉林四層樓大火發生多人傷亡事件後,公眾在明了相關責任情況的同時,廣泛質疑媒體為什麽沒有這方麵知識介紹內容的現象,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越來越少呢?
誰能及時告訴人們登革熱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