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把招聘會也市場化

(2022-12-05 13:08:42) 下一個

把招聘會也市場化

                                       2004年2月13日

何必

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勞動力市場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活躍時期。這兩天(2月14、15日),光是北京市就有4場招聘會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地點舉行。如此密集的招聘會,弄得很多想找工作的人不知道去那裏好。幾天裏,我總是能接到那些一頭霧水的人的詢問??到底去什麽招聘會好?什麽會可能有效?看上去做了不少時間勞動力工作的我也同樣是霧水一頭,懵懵懂懂地回答說我不清楚,要不然就都去試試,要不然索性就哪兒也別去。這種實際上沒有任何內容的回答實出無奈:如今,這招聘會的泡沫化已經為世人所知,但礙於養家糊口之急不得不硬著頭皮前往挨宰。

招牌會越來越多,但成功率卻越來越低,到了泛濫的程度。記得5、6年前,北京一些做勞動力市場方麵報道的報紙編輯記者們湊到一起談及這個話題時,就形容招牌會實際上就是個農貿市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逢到會者非得擠出一身臭汗弄得腦缺氧才算到位,隻不過買賣的不是雞鴨魚肉果品菜蔬,而是人(的勞動能力)而已;而且還不是一手錢一手貨,在那兒隻是看牙口和介紹,接下來還有麵試等諸多環節。到如今看,招牌會的集市性質並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程度的加深而有所降低,反而卻由於勞動力市場嚴重的供大於求而愈演愈烈。隻要是有招聘會,就能看到車水馬龍傳流不息千萬人們勇往直前的壯觀場麵。大概也是在5、6年前,我就曾經寫過類似北京人才市場為什麽長不大的稿子,於今看來,當初所涉及的問題並沒有得到任何解決,換言之,勞動力市場總體狀況並沒有什麽進步。

不說當時談論過那諸多的領域,單就招聘會來說,其質量問題就很值得引起社會上的關注。也是在幾年前,我就提出,相對於網絡、報刊招聘而言,現場招聘會的成功率是最低的。如今,招聘會辦得越來越多,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情況。辦會方由於不愁沒有足夠參會者,而根本不顧招聘會本身的質量和信用,坐收漁利,像人們所戲言的那樣,吃了原告吃被告:隻是租下場地,然後既收參展企業的展位費,又收前來應聘者的門票錢。雖然有需求就有供給,這種情形的出現是市場的自然法則,但是,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隻是依靠辦招聘會聚斂錢財的出發點與實際效果也實在有發國難財之虞。而如果招聘會隻是借辦會發財,注定也不會長久,並且同樣是造成社會負擔和資源浪費的又一區域。設想,這種招聘會,除了給辦會方帶來實際效益外,對於社會的貢獻幾何?製造交通擁堵自不待言,形成應聘者久往而不勝所帶來的挫折感也於社會心理健康狀況沒有任何益處,前呼後擁給了盜賊們可乘之機也是理所當然的,招聘會上遍地的個人簡介、自薦信、求職書、藝術照甚至人體寫真集等,也大概是一種可見的揮霍。

這種趕集一般的現場招聘會的混亂、無序、低效與低能,也是不少跨國公司不再參加而隻改作隻進行報刊和網絡招聘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說,這種密密麻麻的現場是新聞媒體不可缺少的報道素材,很多並不真心實意招聘人的企業,別有用心地利用諸多媒體前往報道當中可以得到使自身做免費宣傳上鏡或出現在報刊某個角落的機會,而到招聘會虛張聲勢故作姿態,更是助長了企業欺詐氛圍、動機與行為的強化和屢禁不止。

當然,如果僅僅停留在指責的層麵,對於改變現狀自然毫無裨益。如何使這種泡沫化招聘會泛濫局麵有所改觀,這也許是需要認真討論的。

其實,到目前為止,勞動力招聘會的審批權還在各級勞動、人事部門。作為行政機構,他們當然不會對市場效益負責。但是,出於完善市場秩序、提高市場效率的角度,這種招聘會是應該加以區分的。

從實際操作上說,各式各樣的招聘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屬性與功能,服務水平也參差不齊。對此,是可以將其界定為不同級別的。例如,我國旅遊飯店是最早引入國際上的星級標準的,到現在看來中國旅遊飯店水平也是國際認可程度最高的。這種將不同產品和服務等級化的做法,也許可以給招聘會質量鑒別帶來一些啟迪。

事實上,如果改變現行螞蚱也是肉的招商思路,而將招聘會舉辦行為也市場化一把,更強調招聘的成功率、企業用人信用水平(勞動糾紛發生率)、企業失業成本(裁員難易程度)、知名度、美譽度等不同的勞資領域的評價指標及其所建構的人力資源參照係,並加強參會後的跟蹤服務製度設計,增加類似就業測評、培訓等方麵的服務內容,完全可以把招聘會的檔次拉開,形成不同的級別,並讓求職者對於千差萬別的招聘會的水平、質量等一目了然,並可以貨比三家擇優而行。

比方說,如果是某級別的招聘會,門票價格自然就是相應的檔次(暫且不說麵對如此就業形勢,政府方麵是否應該動用公共資源以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在門票方麵給求職者一定的補貼),比目前走遍北京城所有招聘會都是10塊錢的情形有異,就算是50元錢,如果求職成功率提高到某個層級,而且還附帶有其他方麵的服務,那麽對於求職者來說,與其懷揣大疊個人情況介紹馬不停蹄地奔走於諾大城市各個角落參與名目繁多的招聘會,不如根據自身情況和參會企業的一致性程度,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因而從節省時間和到處參加諸多招聘會角度說,這種付出也許還算是經濟的。

而這樣下去,那些用人能力差、形象不佳甚至隻想把參加招聘會當作企業拋頭露麵機會的企業,自然會被逐漸淘汰出局,對於純潔勞動力市場有著清理門戶的作用。

而且,從招聘會作為一種市場活動的意義上講,各種不同的招牌會也需要有這樣的區分來形成各自不同的品牌,創設自身的無形資產,利於公眾識別,也對於那些惟利是圖而喪心病狂的辦會蟲子們提高了準入門檻,真正為中國就業市場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