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學畢業生沒人要以後
2004年2月9日
何必
剛跨出大學校門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則處於相對弱勢。(略)
這次招聘會還是有著約8萬人前往助陣捧場,形成了與現場所提供的崗位5:1的局麵。如果把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到場的、以及幹脆就不可能在這種招聘會上找到工作的人都算起來,比例將會是讓人膽戰心驚的。
最近,有“不唯學曆,不唯職稱,不唯資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引得一片喝采之聲。但就現實情況看,企業有著自己的用人自主權,用什麽樣的人企業說了算。雖然倡導惟能力是用,但企業是否聽從這種號召則完全取決於企業方麵的判斷與選擇,外在因素很難左右其行為。當勞動力市場處於嚴重的供過於求的局麵時,勞動力價格勢必大幅度下跌,作為勞動力需求方的企業自然會提高用人標準,設置各種門檻來在熙熙攘攘的應聘者當中挑花了眼,一層層篩選自己誠心如意的人員。
於是,新的用人理念由於難以約束企業隻能成為官員選拔製度依據而在勞動力市場上再度成為擺設,被束之高閣置若罔聞而成了一紙空文;現實法律環境裏也缺乏對於實際上普遍存在的就業歧視狀況的救濟手段,使得五花八門巧立名目的合理與不合理的就業壁壘層出不窮大行其道。而這種市場慣例也會折射到其他領域,弱化新用人觀念的普及、推廣和深入人心,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習慣勢力的頑強抵抗,消耗社會發展能量。人才高消費依然,高學曆和有兩三年工作經曆的人依然走俏,那些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們因為“相對弱勢”而成為招聘會上構成8萬之眾壯觀場麵的襯托、辦會者門票收入的主要貢獻群體、以及浩浩蕩蕩參會數字裏的分母,演繹著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態的表象,並繼續著“沒有工作經曆就沒有人要,而沒有人要就永遠沒有工作經曆”的惡性循環。
2003年,高考擴招後的第一屆畢業生走向社會,由於非典造成了就業困難,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出台了一係列應急措施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並通過這些努力試圖達成不致造成嚴重社會後果的目標,保持社會安定。但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舉措,對於就業市場環境根本性改觀卻不能起到長期作用。去年那212萬學生尚未能悉數謀生,今年280萬畢業生又來勢洶洶地衝殺到了就業大軍行列當中,沒有了非典卻以更加凝重而晦澀的成色向社會宣告著整體局麵的不容樂觀。而這百萬新人中,能夠具有工作經曆者想必寥寥,絕大多數都是乳臭未幹不諳世事的人。如果依然是有著高學曆、工作經曆方麵的要求,那麽這些人將由於自身天然的劣勢而在失業人群當中沉澱下去,並且由於新畢業生源源不斷地加入其中而使得這個人群像滾雪球那樣日漸龐大臃腫,形成社會越來越難以承受的負擔。
這些被用人單位所排斥的大學畢業生的群體與其他就業困難群體有著性質上的不同。國有企業體製轉軌過程中的下崗人員具有比較廣泛的“4050”(女性40歲男性50歲)的年齡分布,通常都是中年人,由於擔負著養家糊口責任而在行為方式上較為理智和成熟;而農村剩餘勞動力則由於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導致社會能力相對軟弱,同時也由於其中進城務工人員在觀念、行為以及居住、勞作等方麵都處於比較分散狀態,也難於形成具有特定語境並借此形成社會影響力的群體。而新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則由於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身份很容易識別並易於形成固定社會利益集群、具有較高話語和行動能力、沒有家庭負擔與社會責任、青春期躁動所特有的非理智行為方式、易於接受影響和暗示並形成群體文化意識和行動等方麵的特質,成為了很具有社會威脅力的階層和社會安定的巨大隱患。如果這個群體所麵臨的生存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解決,將給社會穩定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
而且,如果長期在勞動力市場謀職上經受挫折,會潛移默化地造成自信心方麵的退化,形成對個人尊嚴方麵的傷害,並影響人格的健康存在與持續。而這種自尊方麵的受挫,也會帶來很大的問題。畢竟,尊嚴連帶著道德,尊嚴即使是在不得已的現實條件中的下降也會導致道德水平的滑落,失業狀態的曠日持久會嚴重削弱在個人心目中公德的價值與分量,而且也會日趨加深對於社會的負麵評價。按照生存質量決定觀念水平的說法,如果連自己日常生活都難於打理,那些空洞而杳渺的道德理想和社會抱負隻能位於基本溫飽之後而顯得蒼白無力。目前,逐漸上升的高智力犯罪也從一個側麵給了人們警醒: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絕非僅僅是個人是否有個謀生飯碗這麽簡單的事,而有著更深刻而長久的社會作用。
就此看來,如何切實去除掉流行的工作經曆方麵的用人條件限製,從大學生在校時加強社會活動參與程度、並更注重勤工儉學製度的設計和實施,並由此開辟並豐富在校生的工作履曆,通過類似稅收等行政手段鼓勵企業吸納新畢業大學生,治理現實當中屢見不鮮的就業歧視行為,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