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找來矽穀人才怎麽辦?
2004年2月7日
何必
上海……為本土企業尋找合適人才……(略。)
這樣的消息看上去好像停讓人為精明的上海人的國際眼光擊節叫好,能把視野從區區國內放到世界的大範圍之中,自然也是件不錯的事情。不過再往下想,卻似乎又不是這麽回事。
這裏所說的在矽穀的中國人,有不少是國內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擁有碩士、博士學曆。那麽,為什麽舍近求遠,不把目光盯住國內那些現在依然每年都有大批學生畢業的名牌大學、而非要不遠萬裏從太平洋彼岸的矽穀往回拽人?
目前,與全國一樣,上海的就業形勢也是日趨緊張,很多懷揣大都市夢想大學生紛紛湧入上海,試圖能在那裏一展身手,並完成人生旅途中的一個跨越。但是新華社報道,今年春節期間,有不少拿到國內碩士學曆的外地人在上海已經滯留了很久,並且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而沒有錢購買回家過年的車票,隻能呆在上海,孤零零地過年。而這種情況,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改善的跡象。
在現實的就業環境下,包括名牌大學在內的國內高校畢業生都已經把就業心理預期調整到能找到份工作即可的程度,對於薪資的要求也比較起以往有了很大的下調。相對於那些已經在上海沒有工作情況下呆了很久的碩士、博士們來說,從中國人實用理性傳統上,薪資自然是聊勝於無。
在這種背景下,即使矽穀人員的年薪心理價位從原來的5—6萬美元對半打折,也還是在約3萬美元的水平上,也就是說,從矽穀找回一個人,每年就要花20多萬元人民幣,差不多相當於每個月2萬元的薪酬。而據官方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為14867.5元。二者之間的差距有十數倍之多。
從IT行業看,目前國內也並不景氣。隨著中國與國際經濟關係的日益緊密,國際經濟形勢對於中國經濟還是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新興產業方麵。中國IT業的硬件設施到現在也還是處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隻是淪為組裝產業;而中國的軟件在國際上遠遠落在了毗鄰的印度後麵,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而使得該領域增長潛力不被看好。而從國內市場上看,IT業也還是無法恢複到上個世紀末那種泡沫化的風光當中的輝煌裏,依然無法抵擋傳統產業的功力並以新型經濟形態為自身增添哪怕稍微讓人動容的靚麗。
而另一方麵,中國一窩蜂上項目的傳統在大學教育裏也未能免俗。在美國新經濟熱潮影響下,專業設置隨意性很強的中國高校們馬不停蹄開設IT相關專業。由於時滯效應,很多學生都在近期走出校門加入到就業競爭行列,形成了IT領域勞動力嚴重的供過於求。在最近的招聘會上見到,不少IT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應聘非專業崗位,甚至對於類似文秘、幼教職位也來者不拒。
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業來說,開源節流降低包括用人成本在內的企業開支當是市場運行的不二法則。在“海歸”身價普遍大跌、碩士心理薪資價位已經到了每個月1500元之際,如果放著物美價廉的本地碩士、博士不用,非得弄幾個矽穀大爺來高薪供著,除非有毛病、或者必須用自身資源與權力進行交換而不得不聽命於即使很不合理的政府安排,否則應該是沒有人會幹這種蠢事的。
在這種情勢裏,從國外搜尋IT人才回國工作,其價值何在當然值得考慮。
想來,上海人對於外來事物有著特殊的敏感與偏好,而且常常居高臨下地麵對同胞自詡國際化程度最高。去年,比利時由於F1方程式賽車帶有明顯的煙草廣告色彩違背本國相關法律而取消境內賽事,這個賽事卻被上海拿了過來並在今年第三季度登陸中國,雖然這也事關中國人身體健康並與現行禁止煙草廣告的法律相衝突,但上海方麵還是照幹不誤,並對外國時尚文化率先亮相滬上而得意洋洋。這次,矽穀那些本來工作都找不到的IT從業者卻被上海方麵當作寶貝那樣專設機構苦口婆心勸回國來當座上賓。麵對這種很讓人詫異的情形,總是感覺有什麽不對勁:與其把這看作是“逢低買入”,還不如當成拾人牙慧——上海怎麽成了專門挑選人家廢棄物的垃圾場?費盡周折從美國運回來這些已經貶值而且還水土不服的黃香蕉們來能塞到什麽地方去?
再仔細找來“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的背景材料,看到其雄心勃勃的宣言:“2002年4月24日,上海人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國家人事部部長張學忠在上海參加了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的揭牌儀式,上海市副市長周禹鵬代表市長陳良宇也親臨了會場。作為由上海市人事局發起組建的專業性人力資源管理谘詢和服務公司,上海人才將致力於為中國境內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谘詢以及人事外包服務,並以世界級的理念和方法樹立民族谘詢服務品牌,成為國內人力資源管理谘詢和服務領域的領導者。”如此官樣色彩裏,急不可耐地動用公共資源跑到矽穀設置常年辦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