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再說電荒

(2022-12-05 12:45:43) 下一個

再說電荒

                                                  2004年2月6日

何必

居民更要節約用電了……(略)

去年底,我曾經就目前全國範圍內的電荒寫過評論。到現在看,隨著新年和春節過去,能源緊缺的狀況再度成為不少民眾生活中如影隨形的伴侶,盡管可恨,但卻也無奈。節過完了,好日子也沒了,又要迎接黑暗當中的生活。

現在的問題是,讓普通民眾通過節約用電來為這種能源緊缺付出代價是否公平。

眾所周知,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結束的非洲之行,目的之一就是向非洲國家要石油,以緩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已經形成瓶頸的能源問題。就現在看,為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的是,中國目前的能源,已經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去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慣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意味著生活方式要發生升級換代性質的變化。國內也有不少人曾經喜洋洋地聲稱,中國人的消費層次現在已經從萬元級上升到十萬元級,從簡單的家庭電器躍升到了住房、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上。

不過,在人們對於中國高速經濟增長和由其所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津津樂道的同時,卻還有著另外的景象。去年雖然中國經濟取得了GDP9.1%的增速,但其中很大程度是由於投資增加造成,而這種增加也更多地是在與房地產、汽車相關的行業發生,而消費卻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增長,進出口也由於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對外采購增加而成為負增長。於是,在宏觀經濟三駕馬車當中,隻有投資一枝獨秀。

經濟學家們對於投資增長樂不可支,並歡呼這將會帶來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從過去的輕工業向圍繞房地產和汽車產業而形成的鋼鐵、化工、機械、能源等領域挺進,從而使中國工業化步入重化工業時代。

但顯而易見的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第三產業非但沒有提升反而由於去年非典等方麵的原因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如此情況下,第二產業的飛速發展至少是對於工業化合理走向的反動。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有了黨政最高機關要從單純高速增長態勢下改變為保持溫和增長、把速度降下來,以協調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避免由於投資增長太快所導致的經濟過熱;官方也在公開場合承認有著局部過熱。

即使隻看重化工業。這個產業的發展是個高能耗的領域,這也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同時,即使隻是從就業角度看,重化工業實際上是資源密集型產業,是排斥勞動力的,對於緩解中國社會日益嚴重就業壓力並無益處。而從重化工業產出的以房地產、汽車為主要構成的成果上,卻更是值得回味。

到目前,民眾儲蓄高達11萬億元,卻依然沒有使消費有大幅度提升。人們就消費依然萎靡的狀況有種說法,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人處於“持幣待購”狀態。但對於持多少幣、待購何物卻沒有明確的指向。有分析認為,如果把這11萬億構成中解構,除去富人外,實際上中國大多數民眾的儲蓄額並不多;如果把這部分儲蓄分攤到這大多數家庭人均上麵,得出的家庭可支配儲蓄不超過100元。拿這百元檔次的儲蓄去親密接觸十萬元級的消費,好像偏頗也太大了些;而如果說這大多數家庭去接受經濟增長到了重化工業階段所帶來的房地產和汽車這樣的消費品,不說在人均年收入還在3000元左右的農村,即使是在處於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位的北京市,也實在難於承受:2月5日的新聞報道,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北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882.6元,而且還有近六成的居民低於全市平均線,高低收入之間差距繼續拉大。同時,中國社會保障覆蓋麵隻達到城市人口的1/4,在目前就業形勢惡化、醫療教育等費用幾近天價之際,民間儲蓄更多地帶有了儲戶自我保障功能,對於個人與家庭未來的不良預期使得儲蓄的投資機能極度弱化。這樣,持百元幣購自我保險,就成為當前中國儲蓄率居高不下卻遲遲不進入流通領域原因的真實寫照。

於是,高速經濟增長及其帶來的重化工業產品的房地產和汽車隻是滿足了社會中少部分人的消費欲望與需求;換言之,能源的高消耗隻是被高收入者所享受,被各地所有居民共同負擔的越來越多的拉閘限電、以及可以想象的節約用水、限製用煤等狀況的出現和持續,換來的是少數人的享樂與滿足。

而在這種情況下,普通民眾卻要為此付出代價,要一視同仁地“節約用電”,這就明顯地帶有沒能從經濟增長中取益卻需要為之買單的性質。遑論普通民眾還要承擔由於汽車數量增加帶來的道路交通擁堵和大氣汙染、房地產也帶來的土地資源被侵蝕和城鎮格局改變帶來的生活價格上漲、重化工業必然帶來的環境和資源問題等方麵的負擔。這對於作為發展過程分式裏分母的絕大多數民眾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經濟發展如果隻是走向貴族化道路,成為少數富人可以從中攫取成果、而多數人要承受這種發展必然附帶的弊端乃至傷害的話,這種經濟發展當然不會持久;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繁榮也自然缺乏了植根於廣大民眾的落腳點。

經濟學本身特質於“見物不見人”,經濟學家們也許並無可非議地彈冠相慶在“投資長了,物價升了,工資提了,形勢好了”時,人們還是需要從電荒裏體味出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麵效果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如果發展路徑不能針對國計民生切實有效地加以改變,大概能源緊缺民眾受累的日子會長期下去,而且會越來越嚴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