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因辦學條件緊張中止擴招讓人匪夷所思

(2022-12-05 12:34:07) 下一個

因辦學條件緊張中止擴招讓人匪夷所思

                        2004年2月1日

何必

1月31日,北京市教委透露,現在起到2008年,在京高校將穩定本科招生規模,不再進行擴招,……(略)

看了這則消息,倒是有些讓人搞不明白了。中國的大學生真是多到了必須停止擴大招生規模的程度了?去年,位於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當中,中國的次序較之前年又有所下降。在有關“成長競爭力”的三個指標中,除了宏觀經濟指數差強人意外,技術指數和公共機構指標都有所下降。其中在技術指數方麵,比起前年僅比印度落後1位來,2003年卻拉大到了9位。國內很多人對一片大好形勢下卻有了如此排名的結果感到疑惑、不滿乃至憤怒,就此,該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奧古斯都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提到中國大學生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而中國大學入學率僅名列世界第78位,並提醒中國“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未來畢竟是要靠現在正在接受教育的人來實現,教育是未來的發動機。故此,中國的大學生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應當加大財政等方麵的投入,切實提升大學生占總人口比重,並經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國民教育總體水平。

而從教育部長前不久宣稱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產業化方式的態度上看,中國教育依然具有公共機構屬性這一點並沒有什麽改變,也因此同樣在排名下滑之列。

對比起前幾天中紀委就有關反腐倡廉在全國範圍裏搞的民意調查結果看,與醫療、司法腐敗同樣,教育腐敗也列為民眾最關注腐敗領域當中。按照這種思路,教育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領域之一。

1998年起開始的高考擴招,是在當時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的一個產物,換言之,這種擴招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旨在依靠大學擴大招生規模來啟動疲軟的國內消費需求,也就是說,用擴招方式吸收民間居高不下的儲蓄餘額,通過這種家庭教育投資的渠道迫使民眾進行消費。緊接著,高等院校大幅度提高了學生學費標準,到現在,在校學生普遍年學費已經超過1萬元,一些所謂名校和藝術類院校的學費更是達到了每學期萬元的水平,並因之形成了人們對高等教育收費比GDP增長速度快得多(遑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的飛速攀升瞠目結舌之餘驚呼教育價格“井噴”現象出現並經久不衰,也由此構成了人們提起當前教育就談虎色變的風景。很多改革開放之初上大學的農村子弟慶幸自己那時沒趕上如此天價,卻更為普遍的年平均家庭收入不足萬元鄉親們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前程擔憂。

拿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最新統計來看,現在北京普通高校在校生是45.7萬人。即使按照每個學生大學本科四年下來4萬元的開銷,僅這45.7萬學生就給學校貢獻了近183億,這還沒有加上五年製大學、碩士博士學生的學費,以及已經畢業學生的學費。

於是,就呈現了一方麵,依然享有公共機構屬性而得以在很多方麵占據得天獨厚優勢與優惠的教育部門介入壟斷經營大環境裏,高校收入大幅度增加盆滿缽溢,可另一方麵卻口口聲聲說“高校辦學條件日漸緊張”這種讓人費解的局麵。人們自然會直接想到,目前應該是45萬多個家庭的節衣縮食拿出隻有中國城市中等收入以上階層才能勉強支付得起的家庭財產、來攀附越來越具貴族化傾向、處於賣方市場狀況下高等院校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收費標準,卻換來了辦學條件日漸緊張,這至少183億的巨款都幹什麽去了?更不用說,在以收取學費名義下幾近巧取豪奪民眾家庭財產的同時,還在財政、稅收、福利、土地劃撥、社會保障等方麵占用大量社會公共資源的學校卻落得顧影自憐蕭條破敗,那麽這些全體納稅人所做的貢獻又到哪裏去了?

目前中國高校裏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內訌頻仍腐敗流行,這是公認的事實,也為公眾深惡痛絕。高等教育質量逐漸攙水形成越來越大的泡沫逐漸浮現在世人麵前;大學裏行政人員與教學第一線人員比例達到2:1甚至更多的現象,為國際所瞠目;校園中教職員工宿舍依然處於亞福利製度當中成為住房改革中的盲區,並因之占據了大量的校園空間,自然使得擠占了可開發空間,導致北京高校“2003年,生均占地麵積不到40平米,生均校舍麵積26.3平米,分別比2000年下降17%和23.6%”;各地城市乃至縣城紛紛上馬的“大學城”成為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更有房地產開發商利用教育用地依靠行政劃撥方式無償侵吞國有土地資源建設類似別墅、高爾夫球場那樣的經營性設施、從而形成權錢交易的新場所,而在如此大背景下,能夠給作為實際買單者的學生提供的空間卻不見了蹤影。

在這一切的背後,學生的利益在哪兒?學生及其家長省吃儉用換來的卻是如此結局,這不令人回味、深思與擔驚受怕?如今時興說的是“群眾的利益無小事”,那麽現在45.7萬在校生以外的那些被“高校辦學條件日漸緊張”而屏蔽掉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學生以及他們背後的家長和親屬乃至相關社會關係好像也不能排除在“群眾”範圍之外。

如此說來,如何用好那183億之多的學費和公共資源,真正“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才是首當其衝該考慮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