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寶馬”案背後的較量

(2022-12-05 01:08:02) 下一個

“寶馬”案背後的較量

                                             2004年1月

何必

黑龍江寶馬案,最近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無論是在屬於傳統媒體的報刊、廣播、電視上,還是前衛的互聯網上,更加上在所謂“第五媒體”的手機短信上,有關這件事情的各式各樣的說法五花八門,一時間,成了進入2004年以來出現頻率最高的新聞題材。

寶馬案本身究竟誰是誰非,目前尚無定論,除了像有些網絡或手機短信裏非得語不驚人死不休,把個本來也許並沒有那般離奇的事情添油加醋描述得神乎其神乃至到了血淋淋的地步,這倒是符合網絡虛擬快捷的特性,但從傳播的角度看,卻讓人疑竇叢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可遍覽傳統媒體當中,也有著獵奇與劍走偏鋒的做法,為了迎合受眾的某些未必健康的癖好而不顧新聞職業規範乃至操守,失去了客觀的立場。

從傳播角度看,媒體所做的應該是向受眾傳達真實可信並且有效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信度”和“效度”,通過媒體得知自己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準確資訊,並借此形成生活、職業以及學習(廣義上指社會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行為取向。於是,媒體在此的作用就顯得很重要,而媒體自己如何扮演新聞事件裏的敘述、評價者,則就成為考量媒體自身素養的試金石。

類似“寶馬”案這種突發事件,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密切關注,自然也是媒體大可興風作浪之際。這就像一個絕佳的機會到來招致人們蜂擁而至忙不迭地哄搶一樣,新聞事件當中不同主體麵對同樣的機遇會有不同的思路、反應與決策。麵臨著大好時機,卻未必是所有媒體都能共贏。

《新京報》對“寶馬”案也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報道、分析與評論,看上去還可以讓人接受,還沒有附庸風雅到了非得將活人弄出腦漿子紅的白的追求觸動瘡疤快感的地步,而是表麵上不動聲色不事張揚地對於該案件進行本真的還原,從多角度的關照中告知以真相,加之以諸般不同甚至對立觀點陳設於版麵上,讓讀者自己去閱讀、思索、品味、選擇,體現了媒體的本質要求。

應該說,中國媒體走向市場還為期不長,但競爭卻逐漸進入白熱化。其中,在報道方針與方式上,則是競爭的主戰場,也是媒體之間核心競爭力的比拚。在一陣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拚殺較量之後,能夠存活下來的,還是那些更能在機遇麵前驅除功利與浮躁,而冷靜沉著腳踏實地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