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拉閘限電
2004年1月12日
何必
南京用電形勢進一步吃緊(略。)
翻開報章,各地拉閘限電的報道不斷,幾近為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之一:僅在13日這天,各地報紙標題就有:《溫州商報》“今年溫州全市用電形勢嚴峻”;杭州《都市快報》“杭州缺電持續過年用電有保證”;《長沙晚報》“湖南用電再告急 電力部門表示確保春節居民用電”;《江南都市報》“不摸黑過年 除夕和正月前三天江西不會限電”;而1月10日,《新京報》則有“火電廠庫存煤越來越少 湖北變高峰限電為全天限電”;去年11月26日,《四川工人日報》做了“今冬缺電成定局 四川拉閘限電序位排定”的文章;連產煤大省的山西,也從去年12月份開始實施計劃用電;12月9日新華社消息,長沙市民為應對停電,開始購買發電機;廈門10多家大商場,每周因停電停業兩天;入冬後已有7省先後拉閘限電,其中以浙江省最為嚴重,11月下旬以來,每天拉閘限電300萬千瓦以上;福建、湖南150萬千瓦左右;山西、四川100萬千瓦左右;河北100萬千瓦以下,內蒙古也有小規模拉閘限電;去年11月18日起,西藏電力公司開始在用電高峰於藏中地區電網輪流限電;去年12月5日《京華時報》“華北電網啟動應急預案 北京市不會出現拉閘限電”……
就在不久以前,電力部門還在大張旗鼓地談論“電力過剩”,宣稱“拉閘限電”已成為曆史;一些政府部門也忙不迭鼓勵用電。不過,僅2003年一次初入伏天的熱浪就已經使各地電力公司“狼煙四起”,在國內大多數省區不斷發生“拉閘限電”或美其名曰“停產避峰”。
我們都在熱衷於談論中國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去年即使是在非典肆虐過後,中國GDP仍然取得了8.5%的增長,創下了六年來的新高,令很多人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認為中國經濟在如此高速度增長率下會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孰不知,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電荒”已經給對高增長津津樂道的人們兜頭一棒。
在國外,各國年產500萬噸鋼的企業隻有40個,而僅在中國唐山市周圍的鋼鐵企業就有56個,大部分都是近年出現的民營鋼鐵企業,而且目標都是500萬噸。就目前來說,汽車、房地產、鋼鐵等高耗能產業增長速度高於總體投資增長速度,成為人們現在談論越來越多的經濟“過熱”的有力證據。
中國是個能源消費大國,能源消費總量占世界消費總量的10%以上,但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仍然很低,同時我國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能源結構還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2050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麵臨著巨大的能源挑戰。從單位GDP能耗方麵分析,按照現有匯率計算,我國比世界平均能耗水平仍然高3到5倍。在這種情況下,電力消耗水平日益提升但其質量方麵卻存在著效益差浪費高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電力供應問題,在今年會顯得尤為突出,而且由於用電問題直接牽涉到國計民生,牽涉到每個人,因此就更加引人關注。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趙希正去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電力論壇”上表達了新的“電力安全觀”:對政府來說,電網安全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對企業來說,安全意味著效益,意味著自身的形象和責任。
姑且不去討論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方式、電力供應壟斷等等大而化之的問題,隻是從最終消費者的角度看,在如此背景下,我們更多地還是把目光盯住增長率上,用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投入產出比並不理想的產業當中,在消耗大量寶貴能源來形成也許過熱的增長並樂此不疲,能夠給社會生活帶來什麽?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消費”的觀念依然在統領著很多地方政府及其經濟計劃—協調部門乃至企業的現實裏,讓各地居民為了當地經濟增長付出失去正常生活秩序與內容的代價,這與“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是否存在背離?從越來越逼近、頻繁而擴散的拉閘限電的境遇裏,我們不禁會想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到底是什麽?如果我們經濟取得了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高速度增長的同時,卻迫使越來越多的國民在停電的黑乎乎中度日,聽任日趨不可或缺的家用電器形同虛設、孩子們要在久違了的蠟燭光下看書做作業、冰箱裏存放的物品變質腐爛、交通信號回歸到人工指揮的狀態、不得不擇時放棄電腦複印傳真互聯網而使得所謂現代化辦公上升到理想境界成就對於曆史發展趨勢的反動、到處黑壓壓充滿可怕的寂靜……那麽這種經濟增長的意義究竟何在?如果把經濟增長當作目的本身,卻忽視了經濟增長的目的是要給國民更加充實、安定、便捷、廉價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那麽是否有將手段異化為目的之嫌?在經濟增長的速度—數量與質量中間,特別是當二者當中的一個有著已經對於日常生活嚴重影響、而另一個卻存在著可能有悖於當政機構和強勢群體(資本集團)利益目標的時刻,我們應該做出什麽樣的抉擇?如果說,這種拉閘限電帶來的黑暗和生活方式向原始的複辟也是增長的代價,那麽這是否經過了要為此改變生活方式的廣大群眾的思索、討論與選擇?
拉閘限電裏,牽涉到了太多的群眾,因而絕非小事,這應當成為共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