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住房或租或買無涉國民貧困化問題實質

(2022-12-31 13:41:11) 下一個

住房或租或買無涉國民貧困化問題實質

                       2006年3月13日

何必

最近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住房市場應該是買賣和租賃並重的市場,應該引導、鼓勵城鎮居民通過租房來解決住房問題……(略。)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總是能找到新聞點,不管是任誌強最近又因為最不願意給窮人捐錢,還是潘石屹在博客上的言論,或是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所引發的經濟震蕩,抑或類似謝國忠、易憲容有關中國房地產泡沫的說法,隨便一個題材就能導致社會上洶湧澎湃的吐沫。

宏觀調控到底是為了什麽?有人借著中央政府整頓產能過剩行業之風頭,把房地產稱之為產能過剩領域,把工業與地產業混為一談擾亂視聽;人們也注意到,宏觀調控本身也成為地方利益爭鬥的工具,去年的調控隻是打壓了上海的房價,北京卻漁翁得利,經濟獲得了不菲的成績,房價年增長率竟然高達20%,使得住房距離民眾越來越遠。

因此,到底是買房還是租房,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社會新的熱點。

實際上,房地產市場中,真實反映市場價格的就是租房市場價格,而商品房購銷價格則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炒作和官商勾結的色彩。

這個政協委員建議,政府應該開辟中低價住房租賃市場,減少各類房屋入市的政策障礙,以增加市場供應,使中低收入者可以有便宜房可租。還有政協委員建議,可以通過興建廉租房來取代經濟適用房。但目前北京還談不上形成了廉租房市場。因此有人建議,可以通過給城市困難人群發放租房補助的形式,讓他們有錢去租房。

從租房領域看,不少人喜歡穩定,但市場上的房屋基本上是一年一簽,有的業主不願意出租了,就得搬家,而家裏的家具該不該買等很多具體問題都無法解決。

在德國,擁有私宅的家庭不足40%;而在美國,擁有私宅的家庭是65%,剩下的35%是靠租房來解決住房的。雖然人均收入水平不如德國、美國,但中國的城市居民自有住宅率卻已經接近了80%。解決住房問題,是不是非得側重買房這一條路呢?

但在中國,這樣的比較並不具有現實意義。因為中國人對於房產的熱衷,是西方人不可想象的。中國人講有恒產者有恒心,一所自己名下的房子成為幾乎所有中國人畢生追求的最大的目標。像筆者這樣大半輩子過去還要靠租房度日徹底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的人,不僅是徹頭徹尾的弱勢群體,而且更是凸顯被邊緣化垃圾化的社會位置。

即使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廉租房市場,中國目前的房屋租賃市場也形同虛設,與房地產市場一並,折射出已經非常並且依然正在黑惡勢力化的形態。無論是房主、房客還是中介,在信用缺失的情況下,房屋租賃也成為違法亂紀的災區。

另一方麵,之所以廉租房、乃至租房還是買房這樣的問題被鄭重其事提到大庭廣眾麵前,問題還是要回到在經濟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速發展中,絕大多數國民卻無法從中得到經濟增長的益處,卻使越來越多的國民淪為改革的陪綁和犧牲品。據北京市的官方數據,按照北京無房且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達到購買經濟適用房條件的標準,北京市竟然有60%的人口適用此標準,或者說,光是在全國居民儲蓄率最高、被稱之為全國最富有的首都,超過一半的居民都是城市貧民。

而在如此背景裏,他們又要承擔著些什麽呢?

我擔任節目策劃的《城市》節目組的主編給我發來了網上的一篇東東。

(何必注,略。)

這種分析當中,顯然沒有涵蓋到一些動態開支,比如物業管理費、行將取消的福利供暖而增加的開支、停車以及機動車理賠、醫療、失業、意外事故等等;而其中不少數字的準確性有待確證,比如上海有人測算,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開銷應該在49萬的水平,等等;另外,還要考慮到通貨膨脹、動輒幾十倍上漲的醫療、教育、公共品市場化後等方麵的開支。

這篇文章,充斥著悲觀主義情調,顯示出對現實生活狀態的無可奈何、失望不滿。這種情緒,在社會上形成著越來越強烈的共鳴,也是導致“改革共識基本破裂、改革動力基本消失、改革結果基本否定”的民意基礎。

就算400萬過一生,在中國城市人口目前的收入水平上,絕大多數人都屬於無法存活的狀態,應該怎麽辦?

到底應該買房還是租房,其實不過是望文生義的偽命題。在越來越多的人被改革進程拋甩出來而脫離了正常的生活軌跡時,奢談住房形式更多隻是隔靴搔癢,與實質問題無涉。當人們對自身生活保障的擔憂愈演愈烈之際,社會所麵臨的麻煩,決不僅僅就租房還是買房那麽簡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