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搭後語的互認新聞
2006年3月11日
何必
衛生部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工作……(略。)
這條消息的製作記者與此前一天該節目中全國政協委員指出人均醫療費用26年間上升30倍、而醫療領域正在實行首診製這種不同新聞主體混亂地弄到一起的消息作者是同一個人,反正也是言而無信頭昏腦脹思維混亂。更可怕的是無論誰就節目與其討論都立刻嚴陣以待喋喋不休爭辯,那副與從善如流格格不入的勁頭令人瞠目結舌,鬧得老潘現在懶得理睬這個記者——我與人為善恨不得手把手教怎麽做電視新聞,卻他娘的惹來接受教授者的非議,何苦又何必。將其從我發稿通訊錄裏刪了完事,想看我的節目評論就隻能去到博克中國的專欄上。隻剩下看稿子內容後,隔三差五在這裏擠兌一通了事。
這條消息的標題是“北京醫院互認製年內有望出台”,但卻是衛生部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作為緣起,因此這樣的標題就很令人費解,還是新聞把握能力問題。既然是衛生部的新聞發布會作為新聞來源和主體,與北京何幹?其次,衛生部說的互認遠不止是醫院之間,而北京市已經偷換概念了;再說,北京醫院是一個醫院,連他媽的標題裏主體應該弄作“北京市各醫院”的概念都沒有,也真算是太值得歌功頌德了。
這則消息是衛生部的例行新聞發布會,該欄目並不在被邀請媒體當中,而記者唐突闖了進去,直接采訪了官僚發言人,興高采烈得很;而且回來得意洋洋地宣稱,衛生部例行新聞發布會方麵已經讓該記者將個人情況交去,可以將其列為群發邀請集體中的一員,說這話時眉飛色舞喜不自勝,讓老潘疑惑到,真要是趕上老潘在央視管記者時,國務院新聞發布會要也讓這個記者定期參與,那該主還不得連姓什麽都不知道了?真是個孤陋寡聞啊。劉姥姥到衛生部逛一圈,大驚小怪又有什麽的?
這樣的消息該怎麽做?記者在建議觀點裏給出,目前北京各醫院互認製度推行上麵臨三大現狀:互認範圍不會很大,隻能逐步推行;隻有三級醫院之間部分項目能推行;權威機構還有待建立。因此北京的互認步伐不會很快。
於是,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北京的醫療資源在全國範圍看是最充沛而豐厚的,即使在北京,也隻是在三級醫院之間部分項目之間,換言之,三級醫院之間其他項目還不能互認,遑論三級醫院以外的其他等級的醫療機構。
《北京青年報》就此以“‘檢查互認’考驗公立醫院‘創收機製’”為題發表評論認為,在一個被衛生部長高強稱為“創收機製”的製度下,醫生、醫院和衛生主管部門,會共同陷入一種“創收衝動”之中。在這種衝動的激勵之下,各種創收手段,都可能被包裝成“合理”且“必要”的選擇。……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關係是:如果醫院之間對彼此的檢查結果都互不信任,患者又怎麽敢相信醫院?反之,如果醫院有理由要求患者相信自己,醫院之間又憑什麽互不信任呢?
這則評論,把著眼點放在了醫院之間,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這兩天全國兩會上被弄得神乎其神的社區首診製。在醫療領域的改革方向上,人們看到了醫改基本失敗的基本現實,而將目光轉移到發展社區公共衛生和基礎醫療方麵,否定醫療市場化的改革傾向。而社區醫療的發展,勢必極大地衝擊現行醫院把持醫療資源的現狀,對公立醫院的性質提出詰難。
在互認製的實施上,遠不止是醫院創收衝動那麽簡單。就目前該領域製度設計效果看,大醫院(北京市所謂三級醫院)壟斷著絕大部分醫療資源,一、二級醫院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造成醫務人員、設備、社保體製等諸多方麵配置的嚴重失衡,更不用說還處於繈褓之中的社區醫療機構了。
如此資源配置格局下,說什麽醫院之間互認製度,在設備規格不同、醫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白衣天使們被製度化為惟利是圖的吸血鬼的情況下,能夠有什麽結果?
還不用說,公立醫院之間的檢查結果互認,將更使原本數量占據半壁江山可就診人數和營業額卻怎麽著也達不到總量5%的私立醫院麵臨製度性歧視而淪為更加九死一生的黃泉命途。
因此,作為跑口記者,該節目的製造者連這麽點常識性概念都沒有,光是屁顛屁顛對能夠進入衛生部新聞發布會樂不可支,也真夠風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