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將使汽車消費返回低迷
2006年3月8日
何必
消費者王先生今年春節期間在某停車場丟失了停車票,被迫交了一整天100多元的停車費……(略。)
記者介紹,停車場拒絕查詢原始資料的理由是避免有人以丟票為由惡意欠費,而且停車場業務量很大,沒時間為每一個車主查詢相關資料。原告認為這就是不尊重消費者的表現。而停車場方麵表示,現在正在製作新的牌子,打算把時間定為從零點開始,這是給消費者的更多的“優惠”。而記者到其他一些停車場看了看,也有一些類似的規定。原告表示,他也是為了廣大消費者來打的這場官司,打官司的開支已經超過他交的100多元了,關鍵是希望所有停車場改變這種不合理規定。
記者的文稿中,對案件當事人雙方的傾向性應該是很清楚的。從案件本身的情節看,原、被告雙方的訴求應該比較清楚。被告律師的辯護也蒼白無力;而停車場方麵針對修改新牌子以給消費者更多“優惠”的意思表示,也顯示出榮幸成為被告時沒那麽理直氣壯。
顯而易見的是,停車場方麵在提供停車服務的規定上,利用了企業霸權,製定了對消費者顯失公平的格式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有“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四大基本原則,而停車場方麵的單方麵規定,與這些基本原則有著清晰而顯著的相悖之處。
由於庭審並沒有當庭宣判,給節目點評帶來了難度,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裏,如果傾向性明顯有妨礙司法之嫌。或者說,一個很容易判斷的是非,到了媒體上也隻能閃爍其辭,不能暢所欲言。
所以,隻能脫離開節目內容、也就是案件本身誰是誰非,顧左右而言他,漫無邊際地從停車場現狀說開去。
北京市停車狀況如何?這大概不是什麽新鮮話題。簡言之,如果把機動車銷售看作是啟動內需來看,那麽就是典型的孩子有人生沒人養的狀態:出台了各式各樣的措施鼓勵消費者從兜裏掏出人民的幣來,花上幾年的積蓄弄輛車,滿足自己從無產者到有車族從而完成步入富貴階層的身份變遷,可這車一旦買了以後,就掉進了徹頭徹尾的陷阱。
有關北京市的停車問題,媒體也算是喋喋不休了。
2004年10月19日《工人日報》就以“小區停車費:一本難管的賬 收費多少才算合理?”為題,就“車輛損壞誰來賠償?”“收費多少算合理?”“停車費的所有權誰來掌握?”等問題進行了追問,而通篇看下來,也沒能找到切實而可行的解決方案。
2004年6月18日《北京晨報》則標題作“北京市國土房管局——細解小區停車7大熱點”,數落了“收費標準如何定”、“業主能否參與定價”、“停車管理誰監督”、“車位少問題如何解決”、“車輛損壞怎麽辦”、“服務協議誰製定”、“停車區域多大合適”這些熱點,對當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有關停車的地方性規定進行解讀。
麵對記者“隨著私家車的逐漸增多,小區內地上停車位越來越少,不少小區逐步把很多公共場地變為停車場。目前,管理辦法中對於小區地麵停車區域到底占公共區域的多少比例,有無限製?”的提問,國土房管局答複:目前我們並沒有這方麵的限製。但是對於小區內停車位的劃定,我們有一些禁止性要求。比如停車位不能占用消防通道,不能影響小區道路暢通等等。
也就是說,該把車停到什麽地方,這不是當局要管的事,除了不能影響消防和道路暢通外,愛停哪兒停哪兒,有本事就停到床上,法無禁止就可行。
涉及到本案件的停車服務協議,國土房管局在針對晨報的采訪表示:就目前來說,《停車管理服務協議》是由各小區各自製定的。但合同必須要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體現雙方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應該由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方或停車服務公司來共同製定。但同時,我們正在考慮製定示範合同,目前我們正在加緊調研工作。
2004年6月,國土房管局就在加緊進行製定示範合同的調研工作,到了現在,停車場方麵所依據的不平等格式條款依然暢行無阻,而國土房管局所謂“合同必須要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體現雙方對等的權利和義務”也成了一句響徹雲霄的空話。
機動車帶動了消費市場的火爆,但停車問題卻成了各個城市的頑疾,而其中以北京為最。相對於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對購買機動車采取限製性措施來說,北京市則顯得頗為人道地放任自流,但卻是在機動車數量與停車位數量之比在5:1,凸顯機動車消費領域裏鼓勵花錢卻不提供相應的合理而安全的消費條件的狀況。
現在,北京的停車費用已經占到了養車費用的1/4。停車難、停車貴,與時下人們熱議的看病難看病貴很有一拚。而與看病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基本需要不同,機動車消費卻是可以選擇的。
於是,將機動車打入冷宮,返回中國到底是否應該進入汽車社會的命題,迫不及待地在我們的身邊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