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科利華,在兒哪革命?

(2022-12-04 12:53:17) 下一個

科利華,在兒哪革命?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前一段,號稱中國最大的軟件製造商科利華公司斥資一億元,出版發行《學習的革命》,聲稱要達到1000萬冊的銷售量。一時間,該公司在各種媒體上展開了廣泛的炒作,各方也紛紛將目光集中在此。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新作,而是於1993年問世。該書名曾引起非議,有人認為,“學習革命”的提法不妥,準確地說,應該是“學習方法”的革命;有個中國人曾吹噓讀此書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可實際上所謂“革命”更多的是以往眾多研究成果的匯集,並沒有什麽原創性內容,連該書作者戈登•德萊頓也承認“這本書不能教給你每件事情”;戈登還對此書中“這本書可以讓你學會在4到8周掌握一門外語”的承諾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修正:“我想我們說4到8周掌握一門外語,主要是針對歐洲人而言的,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語言體係,而中譯本顯然照搬了這條廣告語。”

該書問世後,被譯成了多種文字。1997年8月在我國上海三聯書店首次出版,之後印了9次,發行了25萬冊。可就是這樣一本在提法、內容等方麵都還存在一些爭議、並已經在我國市場出現了一年之久的著作,為什麽被科利華重新撿來花重金炒作呢?

該公司總裁宋朝弟說:我們對教育的追求和我們要承擔起來的社會責任是科利華推廣這本書的第一步。同時,這本書的推廣,還會給科利華帶來其它的收益。科利華從事教育軟件開發,必須要涉足出版業。……在目前出版發行業不知道科利華存在的現狀下,科利華要衝到出版行業的製高點,這本書就是一個突破口。“《學習的革命》既是一本書也不是一本書,說它是一本書,因為他以書的形式出現,但當我們把它展開以後,我們發行它不是一本書,而是學習革命的一個潮流,我們認為它是火種,她要去點燃那麽多人的火把。”

於是,一向善於招搖的宋朝弟,一夜之間再度成為眾目睽睽下的“大手筆”,而更有些人愛把他的舉動從“學習的革命”吹成“經營的革命”。

果然如此嗎?從以上言詞中,我們得知該書不過是其炒作的一個“突破口”、一個“火種”、一個空泛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究竟是“學習的革命”、“軟件的革命”,還是“臭豆腐的革命”、“洗腳水的革命”對宋朝弟來說是無所謂的,重要的是能有個什麽能使之急功近利地浮出水麵來。

曾幾何時,宋朝弟急欲擴大地盤,想從教育軟件拓展到財務軟件、管理軟件等領域的開發,並信誓旦旦地宣稱能在教育軟件領域裏占住腳,在其他領域裏也一樣,此後無聲無息,並未見其有何成就。現在,他又致力於創造並經營概念,卻不去踏踏實實地從事於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將有限的資源用於製造一個巨大的泡沫,而還要在這個假象上冠以“社會責任感”的美名和“知識經濟”的光環。

其實,從現代的高科技向傳統出版物轉移,就是一種無奈和返祖。而且,從營銷理論上講,花上億元為一個產品作宣傳,不管這個被宣傳的載體是什麽,也一定有效用。假如投資於品牌或技術,其效果會更長久些,比賣書這種一次性投入要值得。對此,科利華卻犯了希冀一蹴而就的老毛病。

前時,有個“著名策劃人”來到中國,看了一番中國企業的經營風格以及媒體的運作方式後,說世界上僅有中國還能靠廣告取得意外的收獲,而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即我們企業的功利色彩和短視行為也是舉世聞名的。可實際上,廣告的效果也並非與想象的一樣,中央電視台各屆“標王”們幾乎無一幸免,秦池“酒後不知人去處”了,愛多停播了……熱熱鬧鬧的競標曲終人散於奪冠者的翻身落馬,個中甘苦,隻有當事者最清楚。科利華此舉,紅火一陣之後,能留給人們什麽呢?而且,這些炒作的開銷,最終是要計入成本由消費者來負擔的,誰又肯為此喝彩呢?

另一方麵,人們也將科利華的炒作與其資金運作聯係起來。在其宣布與已上市的黑龍江阿城鋼鐵公司合作時,後者的股票價格在股市上暴漲,股民、媒體以及各方都懷疑科利華於此有坐莊幕後興風作浪之嫌,有了那“炒書還是抄股”的疑問。這樣,對科利華的美譽度是沒有好處的。而知名度提高,美譽度下降,也是我們的企業的通病之一。

真誠希望科利華們能從製造熱點的慣常思維習慣中擺脫出來,老老實實一點一滴地為消費者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不辜負其號稱中國最大的軟件製造商的願望和地位,真正能站在高科技的前沿,專心致誌於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