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大潰退
2006年2月28日
何必
今年1月,柯美宣布退出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影像市場……(略。)
這條消息,看似是一個單獨的企業行為,並且隨著中國市場的發育,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大巨無霸紛紛搶攤中國市場,彼此間展開了血腥的肉搏戰,利潤空間迅速逼仄;放眼看去,國際市場上,美國和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中表現最為搶眼和活躍的因素,其他經濟體的現狀差強人意。因此,各個企業根據自己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戰略做出調整,似乎不是什麽新鮮事。
不過,由於日資企業在中國吸引外資中占據了異乎尋常的比例和重要性,並且由於中日關係非常敏感,日本企業廣泛的對華投資被視作改善二者之間長期存在的政冷經熱的狀況中日修好的基礎性條件,因此在華日資企業的一舉一動都被政治化思維色彩濃重的中國人看作是有著很強的不止經濟的含義。
而且,日本那些舉世聞名的大企業近來紛紛收縮在華運營戰線,三菱退出在華手機市場,鬆下更是在中國移動通訊市場上的主動撤離方麵先聲奪人,大量日資的撤離,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中的一個很惹人耳目的風景。
與此相對應的是,日本國內縮減對華投資而轉向與日本遠隔千山萬水並無曆史糾葛與民族情緒衝突的印度的呼聲不絕於耳並且日漸甚囂塵上,國際上認為中國政府在對日關係上屈從而不是引導民意的看法在日本經濟界得到了具體的策略表現。
事實上,外資撤離中國並不僅僅是日資企業。最近,法國雷諾汽車已經決定,將其海外投資重點轉向印度。隨著印度經濟的起飛,國際上FDI(外商直接投資)的潮流開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的吸引力正在迅即下降,印度正在迎頭趕上。
對此,我們該有什麽樣的判斷?
有評論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呈現急劇下降趨勢。2005年5月同比下降22%,4月份同比下降27%。不過,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此並不擔憂。“對比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與實際使用外資,粗略地來看,投資企業的平均規模反而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至少4%;如果對比合同外資,可以看出今年簽的項目規模膨脹更是明顯。”另外,“減少的是真外資還是假外資還很難說。”1-5說對華投資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韓國、美國、台灣省、開曼群島、新加坡、德國、薩摩亞,其中好幾個是國內企業資本“出口轉內銷”路徑的熱門選擇。外商投資者的反應也較為樂觀。國外投資者看中中國的成本優勢與市場,而這兩個因素都有相當的穩定性,並不受某個時期的調控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國從“招商引資”轉到“招商選資”,成為一種必然。
但是,吳越人在《中國過度“外資化”的風險》一文中認為,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但是中國並沒有與之相應地出現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型製造業企業,這種發展是令人擔憂的。而最終,出口導向型和外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可能使中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套牢在低端產業的陷阱之中。並且,外資企業利用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對本土企業產生擠出效應。本土企業對外資企業的依賴性又帶來替代效應。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院長柴海濤認為,從貿易形式上看,傳統貿易的主導地位正逐漸被加工貿易所取代,中國逐步被逼迫到了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技術產業邊緣。
(略。)
……
對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引進外資,現在人們似乎越來越冷靜而理性地看待了。當然,這種議論更多地還是停留在學術、理論以及新聞界,很多政府部門並沒有什麽積極的反應,特別是不少地方政府,依然將引進外資當作是考量政績的重要乃至至高無上的標準。不過,相對於約10年前對外資大量湧入狀況幾乎眾口一詞的讚頌謳歌之外,理智看待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腐蝕作用,也算是難得的隔岸觀火了。
更應該看到,問題還不止於此。2005年12月5日《每日工業快訊》:(略。)
這份研究報告針對那些認為如果不到中國投資就會失去未來生存能力的普世觀念提出了警醒。而背後還能看到些什麽?
目前,在中國進行企業運作的成本居高不下。表麵上看,隨著加入WTO,製度門檻逐年降低,公司法的改變使得各類市場主體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可實際上,外部性成本卻呈現上升趨勢。向行業主管單位進貢孝敬賄賂送禮的成本與日俱增,嚴重地加大了企業運行的開支,而且這種開支並不能在正常帳目下列支,很多都屬於不可告人的勾當。也就是說,中國的市場秩序產生著劇烈的退化,經營環境發生著迅速的蛻變,整個經濟都是運行在巨大外部性的基礎上。
2005年5月22日美國司法部官方網站上,一家名為DPC的醫療公司由於在中國行賄160餘萬美元而受到總額480萬美元的罰款。美國司法部報告指出,DPC在天津的分公司——天津德普公司從1991年到2002年期間向中國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國有醫院醫生行賄162.3萬美元的現金,用來換取這些醫療機構購買DPC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些賄賂經過德普公司總經理的授權,通過德普公司銷售代表們親手遞給這些醫療機構工作人員。之後,德普公司總經理又將這筆賄賂登記為“銷售支出”,打出財務報表交給了美國母公司DPC。這筆162萬美元的“傭金”相當於德普公司案發期間內3%-10%的銷售額,德普公司從中賺取了200萬美元的利潤。DPC公司因此違反了美國國會1977年通過的《海外反腐敗法》,該法嚴禁美國公司向外國有關人員行賄。結果被美國司法部判定違反了美國《海外反腐敗法》“禁止美國公司向海外有關人員行賄”的規定。
其實,在中國,商業賄賂在醫療、金融、電信等行業幾乎無處不在,成為許多公司致勝的法寶。南開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程寶庫說,我國法律對行賄受賄處罰之嚴,為世界罕見,如果嚴格執行,足以讓商業賄賂者傾家蕩產。然而,我國的司法機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任由商業賄賂泛濫成風,即是美國司法部懲處天津德普公司後,中國司法部也毫無反應,對公眾毫無交代。這真是中國司法的恥辱。
按照美國《海外反腐敗法》的標準來衡量,100%的外國在華企業全部都不合格!或者說,都存在違反這部法律的規定。
外資企業如此,內資企業的狀況能夠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資本權力化和權力資本化的大環境裏,不少政府職能部門都演變為十足的利益集團,利用強勢的行政手段謀取私利。如此越來越惡化的市場環境,從而很有中國特色地規避了WTO對中國而言更多的是限製政府權力的特性,政企不分也很中國式智慧地與時俱進著。這樣當然會使逐漸增多的企業逃之夭夭。
所以,外資大潰退,更可以看作是中國市場環境惡劣的產物和結果。對此,那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的發泄與叫囂,並不能掩蓋凋零蕭條的市場狀況;而麵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中國在經濟製度遠遠遜色於印度的情況下,鹿死誰手應該是不難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