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貸詐騙昭示競爭力極限
2006年2月21日
何必
中聯奧通汽車銷售公司已經人去屋空……(略。)
又一起中介公司人間蒸發的案件,涉及金額又是不菲,秧及人群又是個龐大的數目。
中國的汽車行業,一直就是個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的重災區,相對於比如旅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來說,汽車消費領域的井噴還沒多少日子,就偃旗息鼓了無聲息。進入21世紀後的2002年,在政府啟動內需的政策下,借助消費信貸等金融工具,汽車消費曾經強勁起飛,可剛剛升空沒幾天,人們就發現這個領域裏陰霾叢生陷阱密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裹足不前滯留觀望。
而涉及到汽車消費領域裏的所有環節上,都有著太多的雷區,從生產者與政府有關部門合謀對經銷商進行限製出台了產業發展政策規定生產者高於經銷商的法律地位、到汽車貸款騙局不斷、還有汽車修理行業現在幾乎是混水一潭、再到汽車上路麵臨諸多困局、以及停車、過路……的確是糟糕滿視野。
曾幾何時,中國的汽車銷售企業都會借助幫助購車者辦理消費貸款來為自己招攬客戶,那些不辦理車貸的企業也就無法進行汽車銷售,這在行業內部是個不成文的規矩。由是,舉凡汽車銷售機構,必定與車貸相關,也就是說,表麵上看,銀行與汽車經銷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形成了堅強的同盟。
一時間,車貸火,火得令人目不暇接。那些兜裏揣著點多餘的錢的人們,被各式各樣的宣傳弄得神魂顛倒五迷三道,心甘情願地舉著大把人民的幣,忙不迭地爭搶著塞給汽車銷售者,好盡快成全自己的汽車夢,完成祖祖輩輩對於身份和權力的彰顯夙願。
可沒幾天,麻煩就接連不斷。人們驚奇地發現,各種各樣的消費蠱惑實際上是一個個包藏在美麗辭藻下麵的陰險狠毒的圈套。在詐取了人們的財富的同時,卻沒有任何相關的或者附和自然法原則的責任,簡單地說,就是騙你沒商量,而且一旦被騙,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早就說,中介等於騙子,這話也說得讓人不勝其煩。這不,話雖這樣說,北京不又出現了中介卷款開路人去樓空的事件?
又是上百人遭殃,又是涉案金額數百萬,又是個威脅社會安定的事件,又是個中國特色的殘局。
出了這樣的事,肇事者當然難辭其咎。或許我們可以指望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騙人者一旦被抓獲必將受到法律的製裁這類屁話再度震耳欲聾地響起。可問題在於,除了這個經銷商,其他方麵就可以若無其事?
銀行方麵該有何責?銀行授權汽車經銷商代理車貸,這是普遍認可的行規。既然是銀行的授權,那麽在如此權力運用時,授權方責無旁貸的監督在什麽地方呢?銀行授權後,就萬事大吉,出了問題與之無關。這種責任機製也是造成當下混亂局麵以及具體到該事件的原因之一。
而如此金融環境,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底氣不足、蘊育著巨大的競爭力軟肋的表現。對此,2006年2月15日出版的《華盛頓觀察》,就中國與印度誰會在未來爭鋒的討論中,采訪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黃亞生教授,他認為,印度的優勢在於包括公司治理和金融法規在內的製度基礎。“印度在‘軟環境’上的進步克服了諸多在其他方麵的不足。雖然印度所獲直接投資較少,但卻象韓國和日本在70年代那樣通過本土金融市場進行的間接投資和訂單合作方式造就了一批有生命力的本土公司。”黃教授認為,中印最大的區別在於金融領域的開放程度,以及對民營資本的法律保護程度。“中國推行的是投資拉動式增長,見效雖快,但代價是犧牲了對法律製度等‘軟環境’的建設。而印度對‘軟環境’的重視使其經濟增長更有後勁。”
我們這裏呢?金融環境就是如此惡劣,服務業就是這麽騙術橫行,整個的製度基礎和經濟發展的底板就是如此不堪一擊。
所以,別看什麽GDP增長數字,別看什麽表麵上的耀眼成就,還不說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資源方麵的毀滅性影響,更不說經濟增長帶動的全民族的惟利是圖伴生的精神方麵的空虛和道德的墮落,光是與鄰邦印度相比,中國早晚會跟在它的後麵,淪為亞洲的下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