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段子
2006年2月12日
何必
2006年2月12日,北京電視台《城市》節目播出了“生活就是段子”。如果春節期間不發個短信什麽的,是不是覺得空蕩蕩的呢?這就應了城市那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市民齊摻和。“要把大象裝冰箱總共分幾步?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門帶上。”“有一隻公雞、有一隻母雞,母雞下了個蛋,公雞就追著母雞咬,你說那是為什麽?——它下的是鴨蛋。”這兩個小段子最初就是來源於一個叫戴鵬飛的人……從此戴鵬飛就有了“中國短信寫手第一人”的稱號。戴鵬飛:“短信雖然小,它也屬於一種作品,它都是一些來源於生活,而且我自身的風格,就像我的話劇和我的小說一樣,笑裏有笑、笑裏有淚,笑裏甚至還有些對人生的感悟。”……短信寫手,或許,是一個日進鬥金的新興職業?戴鵬飛:“短信廣告是一千,普通短信是兩百,正常約稿、節假日祝福,那些都是兩百,比如說聖誕節和一月份有可能真好幾萬,有可能正了三萬,兩百(一條)那寫一百五十條就行了。但是其它月呢。”短信寫手韓小鵬:“寫一條笑話,有時要想很久,/也許會想一小時兩小時,我會一直上網,或者一直看書去參考,/翻來複去地看,就尋找自己的靈感。”難度大,稿酬低,拿寫短信當主食,看來不大容易填飽肚子。市民:“有的時候就覺得生活壓力也比較大,讀到這個特別開心。”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麵對生活中諸多的挫折和不如意,幽默成了人們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同時那些互致祝福和問候的短信,也為都市裏忙忙碌碌不能經常見麵的人們,搭建了一個更為便捷的情感溝通的橋梁。信息產業部的數字可以證明,截止到2005年10月,國內手機短信業務量已經達到2700多億條。這七十個字,既是生活調味品,更是必需品。北大中文係教授張頤武:“這個東西它存在一種感情上互相聯係,是一種情感的潤滑劑可以說是,所以這個語言的魅力,語言的魔力,就彰顯特別清楚,很短的,但是它裏麵有非常短小刺激性。……一般來說都是壓縮幾十個字,幾十個字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妙的構思,必須有突然爆炸性啟發性,讓人一下就爆笑的感覺,這個東西就需要很高的技巧,這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短信的文化有兩重的意義,一層是大家欣賞這個文本,這個文本很有意思,大家很高興願意欣賞,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你欣賞文本的時候,還感覺到一種友情或者一種聯係,這個老朋友可能很多年不聯係或者很長時間沒聯係,通過這個短信一下子互相有一個聯係。”
北大那個教授現在也已經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媒體學者”,指的就是在本專業上不用功卻非常樂於上電視露那麽或醜陋或埋汰或委瑣或什麽的一小臉兒,而且所評論的題材不限範圍不限,隻要媒體邀請,隨便什麽隔著十萬八千裏的話題也敢招呼。這類人中最典型的就是人大社會學周孝正,這是個無論什麽節目,隻要是電視就要上的;另外一個就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陸建華,央視新聞頻道開播後幾乎有一段時間的央視論壇被他給包圓了,而且對其他參與節目的嘉賓倒是不見外,總是“到辦公室吃點東西吧!”要知道,那是央視的辦公室,丫挺的可真能扇子麵交朋友,當初,我就反對使用他,因為他有過言而無信的經曆,並且狠狠涮了北京青年報的編輯,到現在,已經從該節目中消失了。
節目最後,那個女主持人頗有些躡手躡腳地點評著:短信很火,而且火了好幾年,因為它便宜,降低了我們的溝通成本。現在大家都覺得壓力大,喊累,而短信的出現,正好是緩衝了這種緊張感,尤其是搞笑的短信,經常能夠讓我們發出會心的一笑,可以說短信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我們想一想,逢年過節的,誰不接到個幾十條問候的短信呢。正是在這個鋪天蓋地的短信中,賀年卡引退了,電話減少了,至於明信片嘛,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您要問什麽是好的短信,答案很簡單,逗樂就好,如果您要問什麽是理想的生活呢,快樂就好。
還在春節期間,這也算是一種調劑吧。弄個段子寫手的內容,讓人們看看段子是怎麽產生的,段子現在發展到了一個什麽樣的階段,段子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這個選題已經布置下去很長時間了,可一直寫得沒感覺。
文字初稿形成時,我看到後寫了點個人感覺:點評稍微正了些。這期節目總體風格應該是搞笑,點評能否在搞笑中完成?特別是結尾處,如何結尾應該是頗具匠心的。比如能不能在此弄個段子式結尾,甚至請段子寫手們專門為城市節目的觀眾寫個短信式謎語,下期揭曉謎底,這樣既活潑有搞笑還可以吸引觀眾繼續觀看。另外,在點評時,可以在演播室裏加上如今快速、浮躁、壓力大的社會生活中,搞笑短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背後支撐著龐大而繁雜的社會期待與歪批現實的精粹。
這種題材,應該交給什麽樣的人來做?一個基本的條件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個很能開玩笑的人,並且很善於觀察生活、提綱挈領、精確表達、富有批判性……如果沒有這些性格乃至品質,包括相應的素養,很難把握這樣的題材。
現在相聲界出了個郭德鋼,紅得發紫,(這種媒體一擁而上很可能會毀了他,也會毀了相聲,浮躁功利像蒼蠅逐臭那般的媒體,毀了多少人?)為什麽紅?就在於堅持在小劇場裏演出而不情願上電視(希望他在走紅後還能如此,知道自己姓什麽);為什麽在小劇場?因為這裏沒有那麽多宣傳禁忌,不會遭到宣傳部門的嚴格審查,即使是那些知名相聲表演者,到了這裏也滿口葷段子,而且時不常拿領導人開涮。(有關相聲的內容,該欄目會推出的。)
看看該節目選取的段子:
(何必注,略。)
其中很多內容,都是從筆者積累下來的資料中選擇的。
老潘現在沒有手機,這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情。而老潘曾經蹭著使用過張洵人模狗樣當老總的為微軟、摩托羅拉、惠普等做營銷谘詢的“騙子公司”買單的手機,這也是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時候,凡是收到段子,我就不厭其煩地回到住處錄入電腦,留下這些內容。從挪威回來後,張洵投奔了米國人,(袁嶽那時也跑到哈佛假模假式招呼什麽MPA,這倆東西跑到米國,國內可是清淨了至少一年。)張洵現在儼然成了米國鬼子,老潘的手機也就自此銷聲匿跡了,段子收集進程也就壽終正寢了。
其實,隨便在電腦裏搜索,一些很有回味價值的段子躍然眼前。
(何必注,略。)
雖然,還有些段子注定是不能在節目裏出現的:
(何必注,略。)
每每,看到令人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的段子,的確是一個非常快意人生的事情。筆者一向倡導辦公室快樂,在快樂中完成工作。無論在哪兒,辦公室裏總是談笑風生,爆發出一陣陣大笑。
2003年非典期間,賦閑在家,總是用電子郵件騷擾熟人。央視節目組裏一個持美國綠卡者回到美國,也給我發郵件:
這是在萬維讀者網上的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北京的SARS日益擴散,對經濟、社會與人際關係均造成重大衝擊,但在悲觀氣氛中,幽默的北京人也發掘出SARS的社會積極麵,共有二十二個方麵:
一、大家都注意個人衛生了,從小沒養成的洗手習慣終於可以養成了。
二、因為「一」的原因,春季流行的感冒,腸炎等常見病反而減少了。
三、中藥的地位空前提高,積壓多年的草藥全部買光了。
四、那麽多的口罩、消毒液及衛生用品生產廠家得救了。
五、醫護人員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了。
六、公共場所的衛生狀況少有的得到改善了。
七、個人隱私權空前地被尊重─大家沒事不來往了。
八、野生動物生存權得到保護,沒多少人敢拿它們去宴請了。
九、很多單位放假了,盼了多年的帶薪大假終於來到了。
十、當街親熱的人少了,因為怕傳染,社會風氣得到端正了。 (不過北京街上本來就沒有太多親熱的人)
十一、讓座的人多了,隻要你上車咳嗽,馬上三平方米之內沒人了。
十二、通訊企業發財了,人們都憋在房間裏靠電話聯係了。
十三、家庭和睦了,因為不在家,沒地方可去了。
十四、男人烹調手藝提高了,閑著實在沒事,仗著霸主地位也把住廚房了。
十五、讀書風氣回來了,麻將賭博都沒有人參加了。
十六、電視收視率提高了。
十七、伴隨著生化病毒的蔓延,網路病毒也驟然增多,上網的人多了。
十八、自行車熱銷了。
十九、副食品熱銷了。
二十、社會治安狀況明顯改善,因為家裏人多了。
二十一、交通狀況改善了。
二十二、人口壓力緩解了。
我隨即給他回了郵件:
小王:
後十一個,是我加上去的。我也不知道怎麽跑到那網上去了。也許是我在美國的朋友給放上去的。你可以看看原始郵件以及我的回複。本來,我是希望網上群策群力,能搞出很多。
北京目前街頭上很平靜,沒什麽人。
老潘
5月6日他告訴我,“那一遍《非典帶來的22個好處》在美國的華語小報上已經登出來了,署名是—施鈺文。”
不知道誰幹的,反正到現在也沒老潘的稿費。
實際上,段子作為現在一種非常流行的話語方式和內容,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同時,正是由於現代通訊工具(手機、互聯網)的產生,使得人們得到了一個開放、虛擬、快捷、平等、自由、互動的交往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是段子的原創者,每個人都是段子的傳播者。其中,將原本一言堂的體製衝得七零八落,匯集了太多的民間智慧,每次看到精彩的段子在爆笑後,總是為我們周圍有如此的同胞而折服。
這種網上或手機上流行的段子,是對傳統傳播體製的抵製,是對所謂正規意識形態的集體性挑戰,是對當局道德教化的顧左右而言他,是日常不滿的另類宣泄,是在社會生活的重壓之下群體情緒的自嘲式表達,是公眾憤懣的流通舒緩渠道……
說生活就是段子,說段子就是生活。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智慧。假以時日,中國的段子現象必將成為一個非常值得仔細研究揣摩的社會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