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隱私的反思

(2022-12-04 12:21:39) 下一個

隱私的反思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曾幾何時,有過那段國際性的隱私大暴露。

首先,是英國前王妃戴安娜在法國被老記們追得青春西去。一時間,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在為這位“親善淑女”的死而涕淚滂沱,她的葬禮據說是英國曆史上規格最高的,參加葬禮的人多是世界各國自費趕來的。接著,就是對“狗仔”們對隱私的瘋狂追逐發起了道義上的審評。一個出身平民、心地善良、才貌雙全的青年女子入主英國皇家,這件事本身就有些神話色彩,她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衣食住行自然是新聞熱點,而其婚變及此後的蹤跡更是值得隱私記者們開車將可憐的前王妃的座駕逼到了黃泉路上。

紅顏薄命。

然後,就是美國總統克林頓性醜聞案件的大曝光。獨立檢察官斯塔爾一往無前,堅持要花幾千萬美元對克林頓總統性醜聞的追查。當事人萊溫斯基等都在斯塔爾的逼問下將自己與克林頓性接觸的全過程的細節一一道來,文件、衣物、DNA檢驗、談話等,應有盡有。經美國參議院批準,這些細節都在Internet上公布,中國的網蟲網迷們不惜浪費公家財產,各個都從網上down下了數百頁的細節文件(天知道今年伊始就出現的巴西金融動蕩及去年中國經濟增長保八的艱難是否與此類資源浪費相關),狠狠地大飽了一把眼福。

去年歲末,克林頓一方麵要與布萊爾合作,整一整不肯效忠美國的薩達姆,用二次大戰時美國的交戰國--德國的元帥隆美爾在非洲戰役時所命名的“沙漠之狐”的名稱,肆無忌憚地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以捍衛冷戰結束後新秩序製定和維持者的榮譽;另一方麵又要謹小慎微地麵對美國國內對其本人隱私的輿論動向及法定程序,防礙司法、作偽證等罪名倘若成立,足以使兩院通過對其的彈劾案。

作為美國第一夫人的希拉裏絕對沒有想到,26年前她參與製定的對總統的彈劾法案,到現在也許會應用在其丈夫身上。而一旦通過對其丈夫的彈劾,就將會在這個判例法係的國度作為一項法律規定下來。第一夫人功不可沒。

隨著參議院聽政會的接近,作為隨時可能被傳喚的當事人,萊溫斯基出現了精神上的異常,隻能深居簡出,以躲避老記們的尾隨和曠日持久漫無邊際毫無顧忌慘無人道的發問。其母怒氣衝衝地對記者們指責說:“到哪裏,你們也不肯放過她!”

以此為開端,美國出現了隱私大掃蕩:調查克林頓案件者本人也被卷入性醜聞之中;一個黑人妓女聲稱自己的孩子是與克林頓所生,雖然經過檢驗證實此乃謊言,但著實使克氏及全世界虛驚一場;一個為克氏打抱不平的大亨出資百萬美元,懸賞搜集美國官員的隱私……

在美國的各類記者們來來回回奔波於各種聽政會、民意調查所、街頭巷尾,搜刮隱私營養。

雖然克氏的彈劾案已告結束,可又有了美軍高級將領與手下的五位軍官的妻子有染,將接受調查之說。

萊溫斯基不甘寂寞,出本書來說點什麽。

人們都在談論著美國總統是否超越於法律之上而可以不受法律製約的問題。

天下大亂。

國內,也的的確確有了一股氣勢浩蕩的“隱私熱”。

其起源是北京青年報一個筆名為“安頓”的女記者。她在“青年周末”版上開了“人生”的版麵。其中,大部分內容是男女之間隱私的談話實錄,用女人特有的細膩、委婉和溫存,采訪了許多心事重重的男男女女。而且,這種采訪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感悟後,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套路,可以駕輕就熟不動聲色地麵對各式各樣的揣著幾許疑惑和缺憾的人等。

也許是商品化意識,也許是讀者要求,也許是出版社力邀,也許是……“安頓”終於將采訪實錄匯集成書名之為《絕對隱私》出版了,後來,又有一本什麽《回家》或是回什麽家的書又問世了。有消息稱,她還想將此版麵搞成網站以擴大受眾。

刹那間,隱私之書席卷了全國的書市,模仿者接踵而至,競相跟進,不僅是書名也作××隱私,而且連作者的名字也要成安×。無論是在書店裏,還是在報攤上,抑或是在地鐵站中,諾大的隱私鋪天蓋地。我擔心還會出現安理會、安南、安瓦爾、安祺爾、安定、安培、小安子們所撰的相對、部隊、梯隊、歸堆、匯兌、擠兌、配對、領隊、球隊、作對、敵對、樂隊、宮廷、海外、自然、社會、曆史、現在、未來等等隱私,形成磅礴一族,充斥我們的生活,被安頓在這個大地上,成了唯一。

談隱私色變。書市私潮湧動。

趙忠祥、倪萍、劉曉慶們出書了,用了各種手法,銷量可觀;黃宏、謝晉們出書了,用了各種手法,銷量不理想;敬一丹、白岩鬆、水均益、崔永元、吳小莉、楊瀾、程前、宋世雄們出書了,盡炒作之能。一大群大名鼎鼎的俊男靚女們不滿足於在銀屏或舞台上的頻繁露麵,而又訴求於百姓的對新聞背後的故事和名人的隱私的熱衷,說自己那“一點點”恐怕別人不知道的“小玩藝兒”,既賺取了稿費和版稅,又為自己樹立了裏程碑。

去年,微軟中國公司原總經理吳士宏從崗位上離職,帶著一腔幽怨和不滿,帶著在國際知名巨型跨國公司就職的經曆和疲憊,悻悻而返,迅即弄出了一本頗有自我炒作味道的描寫其在微軟、IBM工作體會的書之後,跑到一家國有IT企業去了。那本書裏,透露了微軟中國公司很多鮮為人知的內幕,列舉了這家舉世聞名的軟件巨無霸在中國的種種行經。作者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地道的中國人,把自身從北京某醫院裏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護士搖身一變成為IBM大區經理、後來又到微軟任其總經理的過程,蒙上了一層頗具自我否定與揚棄的理想主義精神和沙文主義色彩,進而衍變而為一個製造傳奇曆史的英雄成長曆程;同時,對微軟的些許經營策略予以公開並進行了未必沒有偏頗、未必不帶感情成份、未必回避了酸葡萄心理的膚淺批評。一時間,吳士宏也像一大群大名鼎鼎的俊男靚女影視星星那樣既同樣未能免俗,更開創了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訴說從業悲憤、揭發企業隱私的先河,狠狠地過一把當名人的癮。罵了微軟,解了一點氣,揚了名,掙了錢。

從吳士宏方麵講,她的事例,牽涉到作為職業經理人是否職業化,職業化所要求的職業道德應該從何評價和遵循,職業人在職業領域內外是否應該為自己所供職的崗位保守商業機密,是否有義務保持曾經效力過的行業和企業的競業避止規範,是否應該維持過去曾經休戚與共的企業的公眾形象,以及中國是否有職業經理人等一係列懸而未決的問題。

而沈陽菲龍的薑偉,在把飛龍搞得一塌糊塗後,據說深居簡出,反省自身,搞出了那麽個《反思老板的20大失誤》,招搖過市,緊接著就弄那點搞得紛紛揚揚的壯陽藥――“偉哥”,又被哄出商海,據說又要出山,可能又帶著什麽新鮮玩藝。

百龍的老板孫寅貴也在什麽策劃人的鼓搗下搞出了本書。在往下,就該張瑞敏、柳傳智、倪潤峰之類的大名鼎鼎的中國企業大腕了。

君不見那比爾•蓋茨不是也把自己的那麽一點點兒拿出來供人瞻仰麽?

你看,那沈祥福不安於當教練,也弄本什麽自己的經曆讓世人飛短流長。

對讀者來說,所見的,依然是那兩個赫然大字--隱私!

當然,這裏所談論的隱私,是在不同層麵上的。“安氏家族”所涉獵的,多為男女情愛之隱私;而名人出書,更多的是其成長之路和演藝圈裏的方方麵麵,無需用自身的情與性來製造噱頭和賣點。

何樂不為?各取所需。

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公共空間和個人空間是否分離。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並把個人的隱私列為人權的重要概念加以保護,斷然拒絕公共權力對於個人空間的無理踐踏。

法律所涉及的隱私,大體上指的是包括陰私及一切不願意被他人知道的個人事物。根據法理的解釋,這裏的隱私可以包括一些個人不光彩的曆史。法理不僅保護普通公民的隱私權,對於有瑕疵的人的曆史也同樣保護。

中國可以說自古沒有保護隱私的傳統。林語堂說在中國社會“知情權高於隱私權”,打聽、傳播他人的隱私是人們打發閑暇時光的主要手段。至今,中國的法律中,沒有“公民隱私權”這一概念,更談不上專門的“隱私權法”了。對公民的隱私一般采取適用的其他法理保護的辦法。如有人私闖民宅損毀物品,按侵犯他人財產罪論處;有人泄露了別人不願泄露的隱私,歸於侵犯他人名譽權;商場保安搜查顧客包裹,則歸於非法搜查。同時,也規定,涉及未成年人、陰私等案件的庭審不能公開審理與報道。但是,待產婦女被男性醫生檢查、銀行一米線形同虛設、家長翻看孩子的日記、夫妻之間對對方私事的過分關注、求職時被問及婚姻、宗教信仰、年齡、社會關係等等現象的大量存在,說明對隱私的保護還未形成社會意識,同時也強烈地折射出中國在這方麵的立法與司法進程的相對滯後。

而當我們看到,大量的隱私被堂而皇之地在媒體上和書籍中或高談闊論或娓娓道來的時候,我們能想到什麽呢?

從需求角度看,社會上對個人隱私的關注,致使媒體和書籍對此廣為青睞,實際上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精神生活的匱乏以及全社會的浮躁心態。人們更多地熱衷於淺表層麵和帶有明顯的別人隱秘性質的事物,可以說是一種行為上的短期取向及生活設計上的投機心理的表象;當然,這也是在緊張而單一的生活形態之下,人們通過獵奇對觀察世間事物的方法的反叛。

那麽,人們不禁會問,這種隱私題材如果換了男性來寫,是否也同樣會暢銷?此類題材的出版物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嗎?

我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出現的隱私熱,可以看作是女性文學創作的一個分支,是一種非主流傾向,是迎合了名人效應及現時的社會輿論範圍、訴求、真偽等因素而產生的。因而,這是建立在女性寫作基礎之上的應時之作。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因素作品的問世,可是這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至多也隻是在某種層麵及某個時段上突出了隱私作為文學題材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會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學形式,更不會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方向。

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其他電視台已有和即將麵世的用現場方式談及征婚、求職、購物、娛樂、生活細節等話題,多有被社會各方麵疑問在對公民隱私的尊重的問題。為了提高收視率,不惜以被采訪者的隱私大暴露為代價,甚至用調侃的口吻麵對並非輕鬆的事物,這種做法,已經越來越為人們在價值判斷上趨向於否定。而諸多報刊在此類方式和話題上的紛至遝來競相模仿,也引起公眾在道德上的審視和議論。現在,《北京青年報》青年周末已將“安頓”所負責版麵的主題從這類隱私轉向家庭,“實話實說”的選題方向也在今年發生了變化,不能不說是一種現實的改變。

而這之中,一哄而上的熱鬧景象,倒讓人們聯想起房地產、彩電、PC、VCD等領域的大戰情形。雖然說,從熱力學中熵的理論應用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來看,一種產品及服務的走俏,會引起資源的匯集,但就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及普遍的社會心理衛生狀況而言,隱私熱也許隻是對情感生活和名人效應的集中表現。隨著消費者的成熟,則更需要情感、輿論、經濟、法律、行政、知識等環境的保護,防止對有限資源的無理透支和掠奪性采伐,造成這些領域的資源荒蕪和洪水泛濫。

世紀之交,我們需要的,可能是對以往的多方位多層麵多角度反思和對未來的規劃設計。所以,我猜想,反思和暢想也許會是今年的主題。

但願不會又是一湧而上。

也許,我們的社會需要多點理性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