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改口
2006年1月28日
何必
過大年,少吃鹽,盤中餐,別太鹹……(略。)
快到中國人最大最稀奇最古怪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了。到了這個日子口,也就別老是一本正經色厲內荏地罵人了,該弄出點子服務性。所以嘛,該節目播出了“春節大改口”。
這原本是源於一個中國人食鹽量過大的新聞題材而來。如果單純做這麽一個選題,支撐20分鍾的專題是有問題的。為什麽?因為創作人員功力不足。
滿可以單純將中國人食鹽量作為一個獨立的題目,並經由此透視中國特色。
據國家餐飲業協會統計,我國餐飲業每年以16%幅度遞增,尤其是高檔餐飲業近年增速更是達到20%以上。2003年全國餐飲業營業額6066億元,占GDP比重13.2%,是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其中公款消費的比例是20%,達1000億元。這僅僅是指需要開發票的部分。
公款吃喝每年都有1000億元,這是個什麽概念?折騰了這麽多年才磨磨蹭蹭不肯離去的農業稅全部被取消,也不過就這麽個水平,或者說,原來在全世界惟獨中國向農業征稅的全部收入,轉換過來都被公款吃喝掉了。(雖然不能說這種公款都是財政資金,但資料顯示財政吃喝的開銷數字並不比這個差,五花八門的統計陷阱也是讓人眼花繚亂的根源。)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社會統計學派德國的厄思斯特•恩格爾對英、法、德、比利時等國工人階級社會情況大量觀察調查,發現了家庭收入越少,用於飲食費用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於飲食費的支出所占比重就越小的規律,出籠了“恩格爾法則”,其中描述的收入增加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變化可以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準則,到了中國一定會大打折扣,因為中國人實在對吃有著無盡無休的偏好,有了錢幹什麽?口腹之欲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財最終也不過是還原到“食色,性也”。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裏說,“我們周圍的青年,也多是像把頭蒙在塑料袋裏聽錄音機械播送的音樂,食物是味精的味,嚴肅是化學顏料,天下殊知正音?殊知正味?殊知正色?刊物泛濫,連小孩亦無複單純感知字的美。”
資料表明,近年來由於營養失衡引起的慢性病明顯上升,與膳食營養相關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70%。可膳食營養方麵訓練有素的人員狀況又是如何?日本人平均每300個人就擁有一個受過專門訓練的營養師,而我國目前所有的營養師加起來也不過2000多人,平均65萬人才有一位。
所以嘛,食鹽是幹什麽的?是調劑任何菜肴味道的,是用來成就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的,是用來形成腐敗空間的,是謀殺中國人健康的,是褫奪中國少年兒童的未來的,是造就新一代東亞病夫的,是成就地球上的垃圾場的……
新聞資訊節目與新聞專題或者新聞調查類節目很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僅僅描述現象,對於現象的剖析盡量濃縮,而專題或調查則需要有一些所涉及選題方麵的資料、特別是社會經驗和價值觀方麵的刻意積累;反過來說,能夠操作專題和調查類選題的記者,遠不是僅僅報道新聞的人能夠做的。
不過,大過年的,誰也不像筆者這副德行,還是抱著整裝待發的架式,懷揣一副牌逮誰跟誰來,就算是中青報“冰點”被中宣部給封了,就算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局勢比以前還要緊張,就算是我們必須要向著朝鮮、古巴的新聞路數前進,可逢到了這傳統節日,還是悠著點吧。
所以嘛,不說這麽多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