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春運鐵路再度漲價

(2022-12-29 23:56:45) 下一個

春運鐵路再度漲價

                                         2006年1月12日

何必

2006年11月12日,北京電視台《首都經濟報道》接連播放了兩條節目。

(略。)

這兩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運售票的當口。全國各大媒體紛紛都將這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題材來做。尤其是鐵路運輸,到現在還是承載著中國大部分的長途客運量,而且也是備受關注的領域。看著央視那堆哪怕報個訃告都很職業地笑吟吟的主持人眉飛色舞地將鐵道部有關今年春運客票漲價的消息神氣活現地照本宣科,心裏總有些別扭:他娘的,什麽事到了公共媒體,就都變成了這麽一副愛誰誰怎麽著吧你的德行。

春運開始,各個媒體都會做。《首經》推遲到19:35播出,前麵的太多節目都會播發客運車票漲價的新聞,《早間新聞》、《特別關注》、《北京新聞》等等。如果僅僅做一條消息,注定是沒有什麽新意。

而此前與各界的聯絡中, 匯集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形成了很多獨特的消息來源。其中,就包括法律界人士對於春運期間鐵路客運票價上漲的非議,甚至有人要就此與鐵道部對簿公堂。而這種訴訟究竟會發生在什麽時候,卻很難琢磨。有說是春運開始的1月14日,即使如此,也有失去時效的嫌疑。因此,麵對浩浩蕩蕩興高采烈的漲價報道,如果猛然間冒出這麽個聲音來,算不算獨樹一幟別開生麵?

所以,管丫挺的什麽時候起訴什麽時候受理,先去火車站進行街采,問問人們對於春運客票漲價的看法,配發律師的意見,完全可以構成一條很不錯的新聞,在漲價第一天形成獨特的報道角度與內容。

事實上,每年春運,都會形成鐵路部門攢足了力氣、借助運力緊張的理由、以鐵路運輸為工具、狠狠地從社會上敲詐的例行表演。人們對春運期間惡貫滿盈的鐵路運輸場景莫不心有餘悸,幾十年一貫製的擁擠惡臭,改革了幾十年惡劣了幾十年,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糕。春運期間,鐵路很多沿途小站都被取消,服務質量全麵下降,可這時候,鐵路卻以削峰為由每年提價,而且2002年1月12日就此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價格聽證會後,果然漲價,成就了逢聽必漲惡例的肇始;而且以後多少年就這麽著了,一個聽證會管一輩子,對民意的強奸也算是到達了新的高度;特別是,在服務水平下降、甚至有人購票卻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這種可以說慘無人道的情況下,居然還舔著臉搜刮民脂民膏,也真是個世界奇聞。

從網上有關鐵路春運票價上漲的各種議論看,媒體對鐵路如此做法也是一肚子怨氣。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惟獨沒有央視)等全國性媒體就此評論的標題上,甚至到了“春劫”、“掠奪”等的高度。

當然,任憑各界說三道四,鐵老大還是巋然不動,一副死氣白賴的模樣,恬不知恥地好要從社會上套取資金進行自身建設呢。人們發現,鐵道部目前存在的外部資本進入的諸種障礙:鐵路行業政企不分;所謂路網的完整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思維運輸資源必須由鐵道部集中統一調度指揮;鐵路運價形成機製與內部財務清算機製;鐵路外部投資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範空白。

凡此種種,都鮮明而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特色的政企不分的典型範例。

治理公路超載交通部肥了,削峰限行鐵道部肥了,掃黃打非公安部肥了……凡是什麽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借口的行動,到頭來準演變成中飽私囊的把戲。這就是當下的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