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出版的邊緣化
2006年1月10日
何必
作為一個不知名的作者,想要把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那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略。)
談到圖書出版,筆者也算是很有感觸了。
1988年,筆者與人合作,編纂了《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和《行政管理學大辭典》,可稿子還沒完就趕上了1989年,各地都不知道北京到底發生了什麽,新華書店訂購量銳減,平常能夠訂到幾千冊的圖書那時隻能是幾本的量,不得已,隻能選擇合作出書。我找到了出資者,然後趕鴨子上架自己涉入了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發行領域。憑借著公交車和自行車,奔波於京城的大街小巷,吃了太多的苦頭。結果呢?那本400萬字上下集定價60元的百科全書的發行量竟然達到了10萬冊,200萬字定價27元的辭典的發行量也有5萬冊。光是前者,碼洋就有600萬元,因此結識了當時北京出版發行領域一幫朋友,有出版社發行部快退休了的負責人得知我的所作所為後,說我把他一輩子的活都幹完了。包括科學出版社現副社長張曉淩等人士認為,筆者在圖書發行領域做了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至少從發行量上看,比文學類書籍的銷量不差,也算是個奇跡了。
可那時,我作為打工仔,每個月200元工資也沒拿到。
此後(1993年)曾經與中國社科出版社謀劃出版張五常授權的著作,可出版社怕事,沒成。
然後就與出版界脫離了聯係。
2002年我在央視做節目,有網友得知我的工作,希望能夠將節目內容出版。最後在北京出版社做出了《國民大問題》;緊接著,在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世紀大事》(這兩本書在網上都能夠查到)。
然後,2003年非典期間賦閑,將在中央台打工的經曆記錄下來,連帶著其他若幹部書稿,一並向外散布。大致內容如下。
與出版社關係:投稿。
稿酬:隨行就市。
選題備選:擬交予國內(大陸)出版社,希望有效率高者,聯係結果以簽訂出版合同為底限。
本人簡況:……
選題介紹
一、名稱:《世紀大事——央視向經濟學家發問》
字數:29萬
這是我在中央電視台原財經頻道節目組采訪中國知名經濟學家的節目內容。節目都是播出的,在內容安全性方麵沒有問題;稿件經過整理後片斷在財經類報紙上刊載過。我為此寫了前言,並為每個節目稿加了編者按。這些內容是新聞媒體所關注的。其中所涉及采訪對象都給我有同意將采訪內容出版的書麵文件。
訪談題目如下:
1. 通過空間政策調整擴大就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燕菁)
2. 小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現象的背後(國家計委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春力)
3. 我國經濟一派繁榮景象(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範劍平)
4. 明年我國經濟還會像今年這樣快速增長嗎?(中國宏觀經濟基金會秘書長、國家級專家王建)
5. 加快提高我國人力資本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蔡昉)
6. 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博士)
7. 中國應加強與亞洲國家經濟合作(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博士湯敏)
8. 以城鎮化戰略實現我國城市化(中國改革雜誌社總編輯溫鐵軍)
9.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家旅遊局旅遊規劃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
10. 走我國特有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範劍平)
11. 阿根廷、巴西、烏拉圭,拉美到底怎麽了?(法國巴黎百富勤總經濟師陳興動)
12. 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法國巴黎百富勤總經濟師陳興動)
13. 美國股市匯市出了什麽事?(中國改革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溫鐵軍)
14. 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究竟有多快?(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
15. 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
16. 城市化就會有房地產泡沫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理論與曆史名城保護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趙燕菁)
17. 用市場改觀就業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
18. 重視虛擬經濟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博士陳淮)
目標讀者:在校學生、經濟工作者、企業員工、股市投資者、工商界人士、理論研究人員、政策研究者等。
二、名稱:《我給中央電視台打工》
字數:29萬
這是我在中央電視台做節目時的經曆。包括前麵書稿所涉及節目製作過程的前前後後和方方麵麵,用親身體會與感悟、以及紀實的手法介紹了中央電視台節目運行流程、人際關係、節目質量、欄目組織、各方麵管理等內容。
對於很多人、特別是那些懷著明星夢的年輕人來說,能夠上電視都是夢寐以求的事情,而能夠到電視台打工,更是求之不得的人生與職業經曆;而能夠到中央電視台謀生並尋求發展,以中央電視台工作人員的身份對外聯絡,並能夠在節目末尾經常出現自己的名字,為全國觀眾所注目,是件異常賞心悅目讓人羨慕不已的事情。
但作為身在其中的人,切實體驗到了給中央電視台打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榮辱毀譽,一個節目從創意到形成到操作到滅亡的全過程,以及從中央電視台工作人員視角看待周邊那些形形色色想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者的各種各樣的做法,能夠將中央電視台從神秘而虛幻的境界上拉到民眾身邊,讓讀者看到真實的中央電視台、及其內部的點點滴滴。
稿子分為幾部分:上個節目很難;國外電視節目;經濟學家訪談節目上馬;利用中央電視台身份假公濟私;愁眉苦臉擠“觀點”;短命的人才節目;欄目地覆天翻;周末節目命途多舛;中年婦女的功力;風雨飄搖中的節目;獨當一麵做節目;節目內容出版舉步惟堅;眼看著要滾蛋;最後的瘋狂;節目是怎樣練成的?樹倒猢猻散;謀求節目內容出版。
目標讀者:青年學生、白領、媒體從業者、工商界人士,等。
三、名稱:《央視節目怎麽了?》
字數:22萬
中央電視台可謂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光是其節目主持人裏,就有白岩鬆、水均益、崔永元、趙忠祥、敬一丹、倪萍、黃健翔、宋世雄等著書立說;中央電視台無疑是個製造明星的地方,楊瀾、陳魯豫、程前、王剛、劉儀偉、袁鳴、曹穎等都有過在中央電視台工作的經曆並借此出名;更不用說,王小丫、李詠、王誌、沈冰、賀紅梅、張偉秋、邱夢煌(阿丘)等也當下正在走紅;而另一方麵,中央電視台也是眾矢之的,最近出的趙安案件更是刺激了各界讀於中央電視台的好奇心,反過來說,如果趙安不是在中央電視台,那麽也就不會引起如此關注;董關鵬曾經主持過新聞頻道《媒體廣場》,並因此招致媒體議論紛紛不得不離開屏幕,如果他不在中央電視台,也就不會有這種事發生。
同時,大陸電視節目中,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質量與品位在所有電視節目中獨領風騷傲視群雄,顯出其霸氣,這與中央電視台的體製與節目流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及緊接著的非典,成就了當年5月1日開播的新聞頻道,而新聞頻道個欄目之間的優劣如何?發展前景怎麽樣?同年10月20日,中央電視台二套從原來的財經頻道改作經濟頻道,新增加了一些節目亮出了新的套路與人馬,這究竟意味著什麽?
如果說,白岩鬆、沈冰做的《新聞會客廳》不如水均益的《國際觀察》,你同意嗎?為什麽?
如果問,中央電視台哪個節目最崇洋媚外,說是《天下足球》,你相信嗎?為什麽?
如果想,中央電視台哪個節目最成熟,結論是《今日說法》,你怎麽著?為什麽?
如果思,《經濟半小時》是經濟頻道的《焦點訪談》,你注意嗎?為什麽?
如果瞧,同樣在早晨7點半,更願意看經濟頻道的“馬斌讀報”而不看一本正經的《媒體廣場》,你是否有同感?為什麽?
如果推論,經濟頻道新出台的《絕對挑戰》不如《非常6+1》的前景看好,其原因何在?
如果看到外景采訪中經常出現被采訪者口型對不上、字幕錯誤等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你留神過嗎?
你注意到,曾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商界名家》、《讀書時間》、《中國房產報道》、《商務電視》等節目從屏幕上消失了嗎?
你留意過,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裏現在有大舌頭、口齒不清的替代傳統播報型的嗎?
把那些當紅的或者已經過氣了的主持人、播音員放到一起來評價,看看誰能有潛力;把中央電視台三百多欄目裏比較有名的逐個分析一番,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電視台明星屬中央電視台最多,把他們撮成一堆評頭論足一番,也是很快意的。
稿件組成部分:到白岩鬆部門應聘;熱愛出鏡的人們;戲說主持人;綜合頻道的綜合;中央電視台二套如何?與張斌說五套的崇洋媚外;《勞動•就業》:我最撮火的經曆;財經改經濟以後;話說其他頻道;運動頻道得天獨厚;新聞頻道莫衷一是。
目標讀者:媒體從業人員、工商界人士、廣大電視愛好者。
四、名稱:《另眼細看身邊事》
字數:23萬
你注意過“@”怎麽讀嗎?你知道芬蘭、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德國、土耳其人怎麽讀這個“@”嗎?為什麽他們有自己的念法而中國人沒有?
你注意過中國的時髦人士中的男男女女們都有個美國式的洋名字嗎?他們這麽做的心態是什麽?
中央電視台節目裏,有德高望重者說英語的地位將來要等同於普通話,那麽如此一來,是否要修改憲法使英語在中國的社會地位提升到等同於普通話?
你注意過,我們的社會目前流行專家崇拜症,可專家卻不那麽爭氣,總是自毀長城,出現了專家打折現象嗎?
你覺得,很鐵的哥兒們兒能一起共事做買賣嗎?
你認為,打工者與老板交朋友怎麽樣?
看到媒體上那些招聘啟事上都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你怎麽理解這種現象?
最近,湖南株洲為了讓市民增強環保意識並提高環衛工人的社會地位,幹脆讓全體環衛工人放假兩天,弄得整個城市臭氣熏天垃圾遍地,那麽如果這樣,讓全體警察、全體殯儀館、全體司法人員都放假會怎麽樣?
該怎麽看法院執行難?
……
應國內報刊之邀,我寫了大量的評論,見諸於報刊,很多被廣為轉載。光是今年下半年的就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卷土重來?》、《‘隱藏拍攝’存疑》、《別再叫‘老百姓’了行嗎?》、《不上大學又怎麽樣?》、《董關鵬現象告訴我們什麽?》、《堵出一個新北京?》、《蹲在廟裏逮和尚》、《機關幹部幹點本職的事》、《媒體是否讓弱勢群體多說話?》、《滅絕中年人?》、《汽車召回——召回的是什麽?》、《千篇一律的城市》、《如此‘中國第一’值得炫耀?》、《是否該強製‘有來必複’?》、《越來越細碎?》、《自行車歧視》、《因言治罪何時休?》、《敬佩張光鬥們之餘》、《也談北京是否應該‘殺富濟貧’》、《體麵的失業》、《英語將等同於普通話?》、《想裁誰就裁誰》、《專家打折》、《@》、《全體警察放假兩天?》、《北京公廁也追星》、《如何看待家庭官司?》、《信用卡上的財富之爭》、《鐵老大跨行是否緩行?》、《應該消除人才流動中的更多限製》、《從各地出台限製乞丐舉措想開去》、《‘考試誠實守信協議書’價值幾許?》、《巨資改建小學合理性如何?》、《限製企業延長工作時間?》、《案件執行更是保護私人財產》、《上海新建城區大麵積綠地何益之有?》等,分別登載於中國經濟時報、南風窗、新京報、生活文摘報、中國質量、北京人才市場報等媒體。這些,都是發生在人們身邊被各位耳熟能詳卻熟視無睹的事情,細細拿來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用社會良知品評世態萬象。
如今,新聞已經從單純地客觀報道轉而注重各種新聞事件的評論,用評論烘托眾說紛紜,提出對於時代與社會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隱含社會良知。
目標讀者:白領、媒體從業者、在校學生、工商界人士、社會廣大人群。
五、名稱:《中國人的北歐之旅》
字數:23萬字
2001年到2002年,我前往位於北歐的挪威,親身經曆了中國人出國心態與感受方麵細微的變化,而且從宏觀敘事角度品味了中國與北歐的實際差距。
2003年,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評估了102個經濟體的競爭力,而2002年這個數字是80。新的評分標準包括:GCI(成長競爭力指標)關注宏觀經濟環境、公共機構效能還技術領域的水平;BCI(商業競爭力指標)主要反映微觀經濟層麵。結果如下:
2003年全球經濟體競爭力指標排名
名次 GCI BCI
1 芬蘭 芬蘭
2 美國 美國
3 瑞典 瑞典
4 丹麥 丹麥
5 台灣 德國
6 新加坡 英國
7 瑞士 瑞士
8 冰島 新加坡
9 挪威 荷蘭
10 澳大利亞 法國
其中,北歐國家芬蘭在僅有的兩項指標中都超過美國而居全球之首,而北歐其他四國(瑞典、丹麥、挪威、冰島)也分別位於前十名當中,引起了包括排名位於第44位的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些人口都不到1000萬的歐洲小國、並且被稱之為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社會主義”(對應於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下的資本主義”),為什麽會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從原本默默無聞的地位脫穎而出躍居世界前列?他們社會的實際情況如何?
作為中國人,很多人還在考慮留學,那麽到底是為學而留還是為留而學?留學到底是要學什麽?在如今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通過網絡能夠迅即獲取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相關資訊,留學的意義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為什麽要選擇到北歐留學?哪兒究竟有什麽值得全世界矚目?
中國人在國外名聲並不好,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窮,但是,巴基斯坦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博茨瓦納人、索馬裏人比中國人更窮,為什麽他們就能贏得當地人的尊重而中國人卻不能?
為什麽小孩子到了歐洲就不願意回到中國?小孩子能騎在幼兒園大人人數占一半的男職員當中任何一個人身上樂不可支,這在中國可能嗎?
出生地與國籍是孩子自己不能選擇的,但孩子應該獲得快樂的童年,這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是,接下來會是什麽?
在北歐如果不慎丟失了錢包,很有可能會過幾天在警察局找到,這可信嗎?
“911”剛過的10月9日我到了阿姆斯特丹,在機場麵對身高兩米荷槍實彈表情凝重的警察會怎麽做?會遇到何種盤查?
芬蘭雖然競爭力全球第一,但我在芬蘭過邊境時卻被邊防警察拿了護照翻來覆去甚至打開防偽燈細細端詳,並不是我個人的過失,而隻是因為我是善於造假的中國人中的一員,當身處眾多金發碧眼人中獨自享受這份“禮遇”心情會是如何?
哥本哈根街頭,猶豫不決的我們被丹麥人注意,結果會是什麽?
挪威人愛出錯,幾乎沒有不出錯的時候,你相信嗎?
挪威作為2003年再度被評選為世界上最適合於旅居的國家、從而連續三年獲得這一地位的國家,到底是個什麽樣子?世界發展的目標應該是挪威這般?
北歐是個福利遍布的國家,但看病卻會非常不及時,有時可能會耽誤診療,是怎麽回事?
在國外時,那些沒有到過中國的歐洲人對中國是怎麽看的?
中國可以走北歐式的福利道路嗎?
北歐模式給中國帶來的更多思索與參照是什麽?
其中部分文字(約10萬字),在我還身處國外時就被國內曾經因為陸幼青《死亡日記》而聞名的最大的文學網站“榕樹下”登載,並引起了較大爭議。
該稿件分八個部分:奧斯陸見聞、挪威:天堂?地獄?挪威之外、在國外想國內、在挪威的中國人、中外交流,等。
目標讀者:年輕人、白領、工商界人士等。
六、名稱:我在央視論壇奇特供職經曆
字數:16萬
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有著《焦點訪談》、《東方時空》、《麵對麵》、《新聞調查》等一係列節目。2003年5月1日新聞頻道開播後,出現了《新聞會客廳》、《國際觀察》、《央視論壇》等新欄目。
新聞評論部應該是中央電視台最早的一群精英了。
麵對電視格局的變化,他們在做些什麽樣的調整?
用電子郵件就能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找到工作,這是不是天方夜潭?
電視裏麵的新聞評論是怎麽做出來的?
那裏的待遇是如何支付的?其中有什麽讓人最終瞠目結舌之處?
曾經任《焦點訪談》製片人,後到《央視論壇》掛帥,被稱為整個新聞評論部人品最好的一把手是如何做節目並管理團隊的?
很多觀眾都把中央電視台當作是包青天,他們是怎麽對待這種期待的?
節目中的專家都是怎麽選定的?他們又說了些什麽?
到這裏打工的結果是什麽?
目標讀者:白領、媒體工作者、青少年、等。
七、
……
大概,以老潘憤世嫉俗的觀察路數與筆法,其中還是揭示了不少貨色。比如,央視現《對話》節目的製片人羅振宇、《央視論壇》現製片人孫傑等等。
該內容一經發布,有出版社前來交涉。最先的是機械工業出版社,當天就將幾部書稿的合同全部拿來,我簽字後對方拿回去蓋章,可從第二天起這個編輯就再也不接我的電話,好不容易聯係上了,對方說又反悔了,需要等等再說。
有關北歐那部稿子被水電出版社看上了,與我簽訂了雙方簽字蓋章的出版合同,編輯部通過,編委會通過,到了總編輯處卡殼,讓我進行大規模修改。以本人這副德行樣無論如何是不會接受的。於是,合同成了廢紙。
其間,還有許多出版社的編輯與我聯係過,無非都是要對稿件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造。與其那樣,我還不如重新寫。出版社編輯執掌手中的權力,將作者看作是實現自己價值觀的工具,以自身可憐的市場判斷力來決定圖書的風格與內容,其背後所體現的對智力勞動的社會性輕蔑與摧殘,也算是可見一斑了。
再加上知識產權管理狀況如此混亂,中國以圖書為代表的精神產品領域也就這麽糟蹋下去不見出頭之日了。
經過財政部徐淩功介紹,筆者與時代經濟出版社編輯接洽,出版社高層認為,有關央視幾部稿子作為投稿,市場銷路注定不錯,雖然牽涉到很多真人真事,但谘詢了法律顧問後,認為基本上沒有問題。可後來,卻杳無音訊了。
2004年,老朋友田繼鳴介紹與北京版權代理機構簽訂稿件代理合同,可至今沒有任何結果。
從與出版社打交道的經曆當中,的確感覺,目前中國的出版界實在是一群典型的事業體製下的人,處於既非計劃經濟又不是市場經濟的邊緣狀態。比如,拿筆者所寫的一些點評來說,出版社的編輯認為,報紙雜誌電視與圖書不同,前者都是看過就忘的,而圖書卻是隨時可查的,所以更加保守,更加小心翼翼。於是,新聞媒體上很多尖銳的評論,卻很難在圖書市場上看到。
這也是全世界少見的事。在西方,很多異端邪說都是從書中產生的。圖書作為社會文化生活,比起新聞來,要占據著更廣闊的人群與精神空間。
中國將圖書出版納入意識形態領域,使之失去了信息產業的屬性;又由於出版機構是中國特色的事業單位體製,遊離於現代社會的組織形態,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雜蕪場所。所謂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原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說法。
具體到出版社,分作文字編輯和選題編輯。對於圖書選題的策劃,在當今社會功利浮躁短視物欲橫流的環境裏,對於像超級女聲之類的的題材津津樂道,但那些嚴肅的科學讀物或是具有些許批評現實的作品卻出於烏紗帽的考量束之高閣。
中國每年出版10萬多種圖書,而無緣出版的選題會有多大?目前出版社的體製,決定了鞭打快牛,出版社之間貧富不均,稿件質量參差不齊。
英國學者大衛•艾登堡格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就算有10個人同時站在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也不算稀奇。我們這個擁擠星球的每一角落,也似乎都已有人探險過。可真相並非如此。地球最高的山峰依然沒有人攀登過;世界最大的動物在何處生育,我們仍所知無多;而且還有數百萬的動物物種尚未被發現。這一切,都隱藏在海洋的浪潮下”。BBC《藍色星球——一部海洋的自然史》叢書主編艾雷斯泰•法瑟吉爾則說到:“我們對月球表麵的認識,比對我們自己星球的深海還要多。”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告戒,“知識最重要的產物是未知……沒有跡象顯示未知有可能在未來被窮盡。”
圖書是這一切的載體。
調查顯示,中國人讀書的數量比起西方人有著太大的差距。表麵上看,這與中國人的文明素質相關,很多人都沉迷在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惟利是圖當中,無暇顧及閱讀,無暇梳理自己的精神。可換個角度看,現在這堆出版社都是些什麽檔次的呢?還別提什麽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光是看那些對於言必信行必果古訓的踐踏,就知道他們能夠給社會提供什麽樣的精神產品了。圖書出版還被當局嚴格控製著,並經由此控製著人們的精神。而這樣一來,出版腐敗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中國,圖書逐漸淪為社會的遮羞布,成為富人書房裏的擺設。對於創新,對於智慧,我們還得用那句話,漸行漸遠漸無書。
老潘還不至於為了出書到北京街頭裸奔,更沒資格為出書而賣身。不過,中國社會裏這種現象的存在,也真是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