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黃香蕉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到那些外企、網站、以及在外企幹過或沒幹過的員工辦的大大小小的也許好也許歹的企業裏,常能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個典型的黑眼睛黃皮膚的男男女女們,開口閉口拿一些洋名字互相稱呼著,好像是昵稱,更像是代號,透著親熱新潮。如果新員工進去沒有洋名字,就得趕緊絞盡腦汁苦思冥想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擺弄來擺弄去,從發音上、從字義上、從自己崇拜的尚存於世的偶像上、從西方古典得早已化成灰燼的死人身上,大胃孫(Devid Sun)小肚兒、斬母死(James)切父(腹)活之類,死乞白賴地弄一個哪兒都不和哪兒、爹不知娘不曉老婆睡夢裏不叫孩子莫名其妙的花哨勞什子,貼到自己可能連北京還沒出過更別說簽過證了的腦袋上,在那本來就令人膽寒恐懼的漫長的工作環境裏活生生叫出一片新天地來。
君不見那些個洋花花,基本上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稱謂習慣的簡單複製,亦即基本上是按照英國式的美國(而非民族混雜的美國)的方式在設計著想象裏的自己。不信,您自己可以打著燈籠濾著皇城根尋摸,看看能不能揪出個什麽斯基、斯庫、斯坦、讓、尼尼、索夫、妮亞、霍夫、比埃爾、本田、橫路、騙子、票子、金丫子等祖宗八輩兒的中國人來。每每把他們遞過來的名片翻過來一看,就是那些雞鴨魚肉的英式美國人名(而非英文名!),立馬就覺得填堵腦袋大像吞了一大碟子蒼蠅肉蛆;而聽著他們彼此間的稱呼,總感到有男女關係不明乃至克林頓和萊溫斯基那般互相性騷擾之嫌。真不知是我心理陰暗,還是這些姑娘小夥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們確實具備受虐傾向。
問起他們,說是要和國際接軌,而且寫起漢語拚音來麻煩!實在搞不懂,那些成天到晚就想著怎麽跳槽怎麽黑人怎麽把老婆孩子都賣個好價錢的主兒也口口聲聲要國際化,該不是想隻和美國黑社會聯合危害中國社會治安吧;那些連漢語都寫不好的人,文字能力也太差了些,太應該回爐重新念高小什麽的,別在這兒蒙事了。看著這些倒有了些聯想:也許中國人的名字重複率太高,三、四個字已經難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有了把中文名字前麵弄個美國人的玩藝,易於識別,也好在被通緝時把個連身份證上沒有的符號拿出來弄得人暈頭轉向。
這還不算,這些企業裏,明名清一水的北京人(誰讓招聘時不得不注明須為北京市戶口),外地留京普通話夾雜著方言,連自己的民族共同語還說不利落,卻發個通知搞個製度弄個手冊留個便條上個食堂廁所的也滿紙的英文不見一個漢字。就算是和企業外部的人交流,也話裏話外地蹦著英文單詞,引為時尚。
我的一些已經在美國定居了的同學和朋友,至今也還隻有個中文名,就在美國本土,也沒覺得有什麽不便,更沒覺得沒國際化,寫起自己的名字照樣麻利,而且以為這樣反而能引起土著居民對自己的尊重;對一些在中國的外國人聊起中國人起洋名的事,他們也很困惑和不解。看到他們白皮膚藍眼睛地散步,滿世界追著要和他們說英語換美元,可他們到中國來,是為了學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唉!
想那法國人也有病,提出振興法蘭西的口號,還要純潔法語,弄了個總統委員會來專事此行,竟然搞出了個拒絕國際化的法律:在法國本土禁止用非法語做廣告!這不是拒絕文明嘛,這不是送上門來的錢不要?想那歐洲人也是潑皮:就算互聯網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玩藝兒,你跟著做不就行了,還要搞什麽歐洲標準?做洋奴又怎麽了?本土文化值幾個錢?一幫子民族主義分子、沒文化沒教養的公子哥!找著挨大批判呢是不?
我們熱炒的國際化、全球化是個文化多元化的進程,而且是雙向的,絕非僅僅是美國化,更不是單方向地從美國輸出文化。非得揪著頭發把自己提拉起來到虛無的空間,最後可能隻落得沒了根基摔得倒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