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互聯網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網絡對於傳統媒體人才的衝擊,是個令人關注的題目。其中有關方麵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他們的些許言辭裏看出事態走勢的端倪。
傳統媒體,存在著從業者收入偏低的問題,也是灰色收入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而這裏,也存在著腦體倒掛的現象。新聞工作者,應該在知識分子行列之中。我們常常能聽到對於教師、醫生等知識分子收入太低、與其他行業收入水平相比較存在不合理差距的各種說詞和呼籲,可卻很少有新聞工作者的相關說法。大概,媒體自身被那種顧影自憐自我炒作的非難所左右,而不敢昭示真相。事實上,幾乎所有媒體都存在著收入、住房、福利等方麵行政部門淩駕於采編和經營部門之上的現象,形成了打江山者不得坐江山、做業務的難得坐物業的狀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怪異。以這種狀態的持續,是不可能長期留住優秀人才的,更不用說那些新興高收入行業的風起雲湧了。
而這,恰恰給互聯網以可利用的機會。網絡經濟以超常規的形態展現在我們的麵前,其中很多現象,例如通貨膨脹率下降可伴隨著的卻是失業率的下降,是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而網絡對於人們知識結構、交互手段乃至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但是,傳統媒體相對於互聯網而言,有其自身的劣勢。這種劣勢特別表現在互聯網的平等、快捷和互動上。以往公共信息發布,都是點對麵,我做什麽你看什麽,我想做什麽你管不著。這樣,就很難避免新聞從業者的浮淺、功利、短視和投機。有些傳統媒體從業者,具其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信口雌黃的弊病。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麽樣的機製裏,也很難得到發展。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人才之爭,實質上是兩種不同體製下運作方式、手段、結果的競爭。從網絡發展的趨勢上看,對於內容質量的要求,必將會提升到企業競爭層麵。如果這是真實的,那麽現在的新聞人員對於互聯網內容的作為,就隻能是暫時的。而屆時,隻憑借幾年的新聞經驗想在其中混口飯吃,也不會是件容易的事。
新聞工作者如何麵對“下崗”與“再就業”,如何抓緊時間和機會提高自己,如何加強自身的實力,而應對未來變化,已經是非認真對待不可的事情。
看來,還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忙著紮進互聯網,不要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就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錢,還是應該理智些,勇於拒絕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