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信用卡上的財富之爭

(2022-12-03 19:02:31) 下一個

信用卡上的財富之爭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以後)

何必

最近,上海永樂家電商場實行每逢周二拒收銀行卡的措施,(略。)

看上去,家電經銷方和銀行方麵都有道理。可據了解,銀行卡單筆手續費在全國各地並不一致。在上海是1%,而在江蘇、浙江、廣州、福州等地的費率卻已經降到0.5%,在西部某些城市甚至已經降到0.1%。這樣相差數倍的費率自然會使客戶感到差別待遇,特別是那些處於高費率區域的客戶感到不公平;這種狀況的存在與持續,還會按照費率高低並因此形成的優劣勢使得資源發生轉移,那些費率高的地區不僅是被收取了較高的手續費,還要冒著包括資本、供貨商等在內的企業資源流失的風險。

說是這些資費最終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從長期看,這種轉移的後果將會導致企業生存的危機,消費者也不會坐視高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價格存在;而其他費率較低地區的商家也會利用這種機會介入本地競爭。

另一方麵,銀行方麵的成本的核算也是個耐人尋味的結果。長期以來,銀行從業人員收入在各行業收入方麵名列前茅,人力資本價格高估、機構臃腫、效率偏低造成了運行成本過高,而這種成本在不充分競爭的現實環境下,就勢必要由銀行的直接客戶(銀行儲戶、借貸方)和間接客戶??類似永樂家電商場這樣使用銀行卡的商家來承擔。表麵上看,銀行方麵所謂提供銀行卡動用了銀行資源因而費率是合理的,但是這種資源的價格本身就沒有被市場化,依然有著店大欺客的濃重痕跡。讓銀行客戶為此買單,是有些說不過去。

同時,目前銀行卡收費規格與銀行在這種市場交易行為中所承擔的風險並不對等。家電經銷企業在運營時,要動用資金、人員、場地、運輸等多方麵運作手段,而這些手段都隱含著經營風險,特別是在時常競爭日益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這種風險也隨之加大。而銀行在這種交易中坐收暴利,隻要有交易就能有令人豔羨的收入進帳,顯然要遭到其他市場主體的抵製。

在市場經濟發育比較成熟的國家,像家電商場使用銀行卡的費率隻有0.2%到0.3%,相比下來,1%的收費的確顯得高了些。

時下都在倡導現代化,與之相關的內容類似辦公無紙化、交易電子化等等。這種銀行卡費率的居高不下,使得永樂家電商場不得不選擇每周定時拒收信用卡的做法。這種舉措實際上是對於現代化的反叛,是背道而馳於潮流的。但問題是,這是不是永樂這些商家們的主動選擇?如果不這樣選擇又能怎麽樣?現實情況是,銀行方麵處於強勢地位,商家能做出的反應與回旋空間並不大——要麽接受越來越普遍的信用卡消費方式,要麽退回到懷揣大筆現金到處逛的傳統路數上去。

在這種博弈過程裏,並不像其他交易行為當中隻有雙方當事人,而卻多了個最終消費者夾在當中,起到了某種微秒的平衡作用。也許,銀行通過廉價發售信用卡,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於攜帶、使用並依賴銀行卡消費的方式;而一旦成勢,銀行方麵就利用高費率迫使商家就範:因為消費者拿著信用卡去購物,如果遭到商家的拒絕則會使得商家變成最大的輸家,消費者自然會選擇用腳投票,改換門庭到別的地方去消費;商家也會算一筆帳:花了可能遠高於營業額1%的宣傳廣告促銷費用,好不容易把人吸引到店鋪裏來,卻因為一個1%的銀行卡手續費趕跑了顧客,這實在是劃不來;而且,如果長期下去,這種不接受信用卡服務的名聲將會給自身帶來無法彌補的客戶流失,這遠遠是贏得這1%所補償不了的。於是,在消費者的壓力下,商家最終還是不得不乖乖地接受信用卡,接受銀行用消費者作為手段而實現的霸王條款,造成消費者與商家的直接衝突,銀行方麵則兵不血刃在幕後偷著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於是,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變成了最大的贏家,商家則不堪其苦,消費者隻是銀行借以向商家發難的題材或手段而已。

如此說來,銀行方麵有關信用卡手續費的解釋,更像是掩人耳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