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中年人?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這個題目看上去有些自慘無人道螳臂擋車的味道——中年人是那麽容易就被消滅了的?這話還要看怎麽說。
在10月13日召開的第四屆華裔老年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成為各國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略。)
如何麵對老齡化及其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社會壓力與問題,這是有關方麵的事。本人無心於此說三道四擾亂視聽。但是,卻從這種大背景下看到了異樣的風景。
如今的就業市場上,招聘單位打出的形形色色的招聘廣告和啟事當中,對於應聘者年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且也與失業“白領化”的趨勢相反相成——要求應聘者年齡越來越低、學曆越來越高。今年剛剛開播的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欄目8月份在招聘編導等職位人員時,要求年齡在30歲以下。這類現象在如今的就業市場行為當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如此,社會就呈現出一幅耐人尋味的場景:一方麵,老齡化逐漸迫近,人們都在為老齡化的到來而憂心忡忡,方方麵麵認識到“人口老齡化將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麵臨多方麵的挑戰”,並做著各式各樣的應對準備;國際上也有著“現在已經到了計劃和拿出人口老齡化措施的關鍵時刻,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的呼聲,提醒人們在老齡化浪潮裏好自為之;而另一方麵,卻是就業人群的低齡化,記得我在2000年時曾經撰文名為“35歲就退休”談及招聘單位普遍要求應聘者年齡不超過35歲的年齡歧視現象,到現在,由於勞動力市場供需關係日趨緊張,勞動力供過於求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因而勞動力需求方麵的因勢利導水漲船高身價一路飆升也是不言而喻理所當然的事情,故此對於就業者年齡要求更加苛刻,翻開報章隨處可見28歲、25歲、甚至22歲這樣的字眼,真讓人感到觸目驚心——時代變化果然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前兩年還風風火火氣宇軒昂躊躇滿誌不可一世的職業化潮流裏的驕子們,時過境遷到了如今卻已經是昨日黃花風光不再隻能折服在無可挽回的歲月流逝中的年齡增長裏。
但問題馬上就出來了:老齡化通常是指60歲以上的人群(當然,聯合國對於老年有著更為寬泛的定義,65歲以下都不被看成是老年人;而如果我們這裏要實行這種分類就更亂套了),而目前中國就業市場上對於就業者年齡的限製卻越來越低齡化,30歲已經成了一個檻兒。那麽,30歲到60歲的人群該是什麽樣的處境?社會又該如何對待這個人群?
如果按照這種劃分,30歲到60歲的人群是個不為社會所關注的灰色地帶,他們必須淡出社會視野和生活舞台,過了30歲就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要不然就是呆在一個單位裏老老實實混上30年到60歲,要不然就打道回府在飛速擴充的失業人群裏人模狗樣地上竄下跳渾渾噩噩苦捱時光。不管采取哪種途徑,最後都殊途同歸——等到60歲生日那當口仰天長嘯“我可等到這一天了!”為自己重新得到社會關注、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誌、又有機會竭盡全力發揮餘熱報效祖國而手舞足蹈樂不可支。
這樣算下來,22歲大學畢業幹到30歲黯然出局,60歲重出江湖寶刀不老才思敏捷身手輕盈意氣風發幹到老態龍鍾也可能還有10年光景,一生18年的輝煌也足以讓行將就木時好生咂吧著回味一番了。
國際上說“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這“發展中”是不是該理解為把接近“中年人”這一段給“發展”到社會、特別是就業市場的外邊去?換句話說,30歲到60歲的這個“中段”是不是就應該是就業市場裏被發展的力量?
其實,老齡化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社會問題。歐洲很多國家由於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也帶來了類似勞動力不足的現實麻煩。法國政府曾經有過應對勞動力短缺的措施,想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這個方案一經媒體公示,就引起了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主要的反對觀點,一是在崗者認為如此一來就勢必會增加交納養老金的年份而減少享受養老金的時間,另一則是失業人群認為如此一來更會使本來就很嚴重的失業問題更難以解決。
中國目前社會保障製度僅僅能覆蓋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養老金的問題還遠提不到議事日程上來,對於延遲退休問題也還是處於懵懂狀態;但失業人口的急劇增加卻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勞動力過剩了?人口負擔過重而必須采用30歲這種就業年齡限製?這些複雜的問題必須有所應答,但無論如何,用事實上無處不在的就業歧視來舒緩就業壓力卻隻能是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更不用說,在中國原本已經脫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二元經濟結構所帶來的一係列社會矛盾激增已經為世人著眼;在為了保持由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社會安定局麵而必須加快的城市化進程裏,還會有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進而加劇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
如此一來,在當今時值職業黃金時段的中年人都被當成雞肋魚腩之際,我們也許該無奈地拒絕老齡化、並把中年人當做洪水猛獸那樣殲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