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不上大學又怎麽樣?

(2022-12-03 18:13:08) 下一個

不上大學又怎麽樣?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最近,媒體上有著不少有關各地缺少技術工人的消息。(略)

其實,發生“技工荒”並不是現在的事,也不單單是長三角地區。上個世紀末在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廣東也發生過技工緊缺企業出資10萬元人民幣招聘一名模具工的事情。

這類現象於今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涉及的地區也越來越廣闊,大有蔚然成風並爭奪社會新聞熱點之勢。

而與此形成鮮明而耐人尋味對照的是,今年,在高考擴招後第一個畢業生走出校門的年頭,再趕上非典,全國212萬大學畢業生中有將近一半就業困難。為此,各級黨政部門召開了大大小小的會議,三令五申要把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當成政府重要工作來抓。

但是,勿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國就業市場裏,就業困難的人群已經有著“白領化”的趨勢——年齡越來越低、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有專家稱,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當中,就業將是全社會麵臨的最大問題。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探究為什麽在我國經濟取得了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高速度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長對於就業的拉動能力越來越弱、增長對就業形成的彈性越來越低(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能增加的就業機會的數量越來越減少),並為此獻計獻策,從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社區就業、體製轉軌、擇業心態、就業競爭力提升等多方麵予以關注。

而出現技工大麵積短缺而大學畢業生大麵積過剩的現象,卻足以讓我們警醒。

中國人習慣的思路是,學而優則仕,望子成龍就必須小學-中學-大學一股腦地走下去,千軍萬馬擠在了高考的獨木橋上殊死拚殺,學到了近視眼越來越多一眼望去滿大街都是形形色色的眼鏡招搖過市橫衝直撞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看上去人人都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但卻成天到晚往招聘會上跑把大好時光都用在了與招聘單位眉來眼去你來我往上,把大量的紙張用在了個人簡曆和各種各樣在學校的成績單推薦信證件的複製上,舉家上下為了小皇帝小公主的謀生飯碗而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甚至不得不采用欺世盜名之舉偽造個人經曆以獲取用人單位的注目與青睞進而形成社會信用進一步的缺失。而莘莘學子們被用人單位白眼裏映襯著俯拾皆是的不屑——學到的書本致使一無所用隻會誇誇其談卻難以付諸實用。

同時,這也造成了高等教育成本的節節攀升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遠遠超過了國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看上去,有需求就有供給,既然國民對於高等教育趨之若騖前赴後繼,依然處於相對壟斷地位的高等院校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發財機會,收取逐漸增加的高等教育費用形成了在人均收入水平上高等教育成本讓即使是城市家庭也心驚膽戰的居高不下,並因此形成了對於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二的廣東農村人口的排擠,進而從教育體製上埋藏了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社會危機隱患。

另一方麵,卻是對於技工這種“淫工技巧”的習慣觀念中的歧視和偏見,造成了技工培訓資源的嚴重匱乏和日趨沒落。中國文化裏有著重學輕術的傳統,即使到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後人人嘴裏都崩著“byebye”、“yeah!”、“圈A”這樣不倫不類四不象的外語單詞或中西合璧產物時,也還在全社會蕩漾著對於實際操作能力的輕慢和鄙視。

如此情況下,中國勞動力供給方麵就產生了結構性畸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而具有技術專長的技工卻嚴重短缺,而且情況愈演愈烈造成就業結構日益失衡。發達國家的就業人口中,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數,形成了橄欖型的結構,這是市場經濟多年發育而由市場選擇形成的就業結構。但在中國卻是出現了啞鈴型的結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比重大增,而居於中間的技工數量成為稀缺人群造成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瓶頸。

中國目前還在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具有價廉物美的勞動力,中國產品與服務在國際上正在占據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而這一切,都有賴於中國人力資本結構的合理化。中國有雄心要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將歐美發達國家由於勞動力價格過高而不得不轉椅出來的製造業吸引到中國來。但是,很難想象當世界製造業流向中國時,這裏卻隻有手無寸鐵可滿腹經綸的莘莘學子卻找不到作為能夠支撐製造業中堅力量的龐大技工人群。

事實上,如果單純從就業角度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遠不如技工們更為璀璨光明。

如此,還不如量力而行學點子“淫工技巧”,弄個國際上通行的就業飯碗。

於是,不上大學又怎麽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