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老百姓”了行嗎?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現今,翻開報章、打開電視機,形形色色的各級官員們都在眉飛色舞地談論著如何給“老百姓”造福、如何讓“老百姓”得到安心等。
在浩如煙海的各類報道中,出現“老百姓”字眼兒的數不勝數。信手拈來如下幾個。
《新聞評論的平民化趨勢》裏說:“……上述情況表明,黨報的平民化傾向是一種明顯的趨勢。這裏所說的平民化傾向,是指改變了過去那種直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大言論的做法。而是從具體的、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的、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新聞事實出發進行即時評論”;
《別跟老百姓玩新概念》裏說:“我們國人早就有‘新迷信’心理。更為可悲的是,長期以來,竟有人故意利用這種心理,拿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來嚇唬群眾、糊弄百姓。我姑且把它稱作跟老百姓玩新概念吧”、“那時候老百姓特別信‘主義’,也特別怕犯‘主義’,有人就專門拿各種‘主義’嚇唬人。……總之隻要你一稱主義,老百姓就立刻誠惶誠恐、伏伏貼貼”、“於是,跟老百姓玩新概念就風起雲湧,漫天飛舞,時而金光萬道、時而黑雲壓城”、“幹部跟老百姓玩新概念到可以理解,沒想到有些經濟學家也有意無意玩起新概念來”、“我們不能隻是跟老百姓玩玩而已,而是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否則,老是這麽玩下去,總有一天老百姓會不買帳的”;
《像電信專家一樣思考?》裏說:“所謂專家,就是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比老百姓知道得更多的人”、“如果硬要代表老百姓說什麽單向收費更有利於消費者的事,我們堅決不依”、“如果專家的觀點不能得到絕大多數老百姓的認同,那麽這種觀點肯定站不腳”、“不能代表老百姓根本利益的觀點注定是要被人唾罵的。我們發表任何觀點亦或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慮的是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如果我們老百姓都有二位電信專家那樣的收入,我們對於實不實行單向收費無所謂”、“中國電信業目前缺少的是專家,技術型專家,不是整天沒事,拿咱老百姓開涮的所謂理論專家”;
中國青年報載文:“有人質疑:專家,專和老百姓過不去的家夥?”“惟一能解釋得通的,是王煒的觀點並非出於科學精神,而是出於故意———專和老百姓過不去!”“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在於他有專門的知識。他們的觀點常是理性的、冷靜的、客觀的、深刻的,而普通公眾的觀點卻不免是衝動的、浮躁的、不實際的、表麵的。然而,一旦觸及個人利益,公眾的反應則又不免情緒化。公眾應以冷靜的心態對待專家意見,不能動不動就上升到動機”;
《房屋貸款 何時讓老百姓明白消費?》……;
《“餘小平自殺事件”暴露的問題》裏,“地級市委書記這麽大的官‘自殺’這麽大的事,官方竟然長時間裏保持沉默,任由民間形形色色的猜想,任由小道消息滿天飛,這很難向老百姓交代”、“隻要老百姓關心、事關老百姓利益的‘突發事件’政府就應該及時通報,市委書記突然自殺了,能不關老百姓的事嗎?老百姓能不關心嗎?”
中國青年報《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暗訪執法醜行》“黑龍江省政府法製辦副主任吳隆文對記者說:‘我們搞暗訪,就是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直接觀察行政執法人員的整個執法過程’”、“可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就不一樣了:執法違法侵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那好,為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就要想方設法糾正執法犯法的問題……這種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切實維護決不罷休的勁頭兒,或許正是暗訪人員為什麽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喬裝打扮不怕麻煩的動力所在”、“隻要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問題,就不能單靠聽匯報、看材料,更不能走走過場應付了事”、“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對監督檢查行政執法是必要的”“……說到底還是有關部門和領導沒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真心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嗎?那就應該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問題、辦事情。這一點決不能含糊”;
《權力“嚇死”老百姓說明了什麽?》裏,“權力為什麽能夠嚇死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檢查工作順著別人早已安排、捏咕好的路線和場景虛應故事;居官、居家門禁森嚴、關防重重,以至於別說一般老百姓,哪怕是隻有一般工作關係的官員要想見一見某位位高權重的官員,也必須費盡周折的種種世相……”;
《物品降價,何時能讓老百姓明明白白》裏:“對此,國家曾多次公布降低部分藥品價格,這本來是一件令老百姓拍手稱快的大好事”;
《南方周末》“說說《冰點時評》”裏,“國旗是為逝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而降的,哪能輪上百姓呢”、“這是為我們這些老百姓說公道話”、“除‘時評’外,我們還開出‘學者視角’、‘百姓說話’、‘冰點觀察’、‘你說我說’等欄目”;
“為了打消老百姓霧裏看花的顧慮,企業三天兩頭地請出所謂的專家或權威機構為其搖旗呐喊,無非是想讓咱痛痛快快地掏腰包。眼紅的同行自然如法炮製,其結果是‘累’了某些專家、部門,苦了咱老百姓:都不知道該相信誰了”“咱老百姓賺點錢不容易,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得精打細算”;
……
從有關“老百姓”這個詞五花八門的用法裏,能看出各方麵在如此稱謂時,帶有明顯的官民之分,也含有掌權者居高臨下普渡眾生的優越感。
從很多場合裏也可以看到,各級官員在談到“老百姓”時,也還透露著蔑視與不屑。這種態勢讓人心驚膽戰。
而稍微看一下有關“老百姓”的定義,就不難清晰這個詞的出處和目前的用意。
“老百姓 (1)平民;居民。(2)今亦用作人民群眾的習稱。”——《稱謂大辭典》 新世界出版社,1991。
“百姓 (一)指百官 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明於變時雍。”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偏為兩德。”皆以百姓與黎民對稱。(二)指平民,庶民。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疏:“百姓謂眾人也。”荀子疆國:“入境,觀其風俗。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或謂古代民無姓,有姓者皆有土有官爵。其後民亦有姓,故民庶亦稱百姓。四書中百姓凡二十五見,惟“百姓如喪考妣三年”指百官。”
“百姓:古代對貴族的總稱。《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鄭玄箋:“百姓,百官族姓也。”到戰果時期,用為平民的通稱。《墨子.辭過》:“當今之主,......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老”字是後人在這個基礎上加上去的。意思不變。”——選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1分冊。
“百姓,人民(舊時區別於‘官吏’)。”——《現代漢語詞典》
“老百姓”在英文裏,有Civilians(平民,但在西方主張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社會裏僅僅相對於軍人和警察而言,並非是政治-權力地位的指稱),common people,ordinary(平常的、平凡的) people,the rank and file等,而rank本身就帶有“等級”、“階級”的意思;“平民”除了前麵幾種含義外,還有plebeian(這個詞裏也意味著卑俗)、populace等。
而所謂“平民”,則有“泛指普通的人民(區別於貴族或特權階級)”的意思——《現代漢語辭典》。
於是,問題馬上就出來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裏開宗明義,在第一章第一條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麽這裏的“工人階級”、“工農聯盟”是不是“老百姓”?恐怕誰也不敢說不是;而作為領導階級,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如何?能說工人階級成員不是“平民”?而工人階級當然也不會是被區別的“貴族或特權階級”;工農聯盟的組成人員更是如此。
既是領導經濟又是老百姓、既構成政權基礎卻又與“貴族或特權階級”相對應,這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現實中都顯露著自相矛盾。
而“老百姓”用法的大行其道,也給輿論和社會心理造成成日漸深遠的影響,使得這種明顯帶有等級森嚴色彩的詞匯被日益廣泛地應用著,並經由此擴散著等級差別觀念及其對於現實社會生活的輻射與侵襲。
顯而易見的是,人們在使用“老百姓”這個詞時,直接對應的就是“貴族或特權階級”、以及形形色色的“非平民”階層。從社會運行角度看,這種涇渭分明的稱謂直接加大了社會交易成本,妨礙了正常而有效的運轉;同時,這種讓人時刻明確自己身份的稱謂,也無時不在昭示著等級差異的現實存在,並且區分著官與民,對社會公平的心理定勢以及進一步說每一個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帶、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來未必正麵而良好的差異化。
現在有個時髦的詞匯叫做“語境”,其中有個意思就是說流行話語會對生存在該環境裏人們的意識與行為起著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作用,並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質量水平。如果按照這種格式看,一個帶有明顯等級偏見的詞匯的甚囂塵上,當然會毒化社會風尚和人們的觀念與習俗,會使等級觀念深入人心,會使被我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在操作上遇到阻礙。
而類似“國民”、“公民”、“市民”等稱謂,倒是可以作為替代,從而別再叫“老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