淒淒慘慘兒童藥
2005年9月14日
何必
很多大人都把整片的藥片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給孩子服用,而不管是藥店還是醫院,兒童專用型藥物都比較少……(略。)
看起來,用成人用藥給兒童服用,應該是個很普遍的做法,而且這種做法的危險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人們都知道,現在有兩類人的錢最好賺,婦女和兒童。對於拿孩子當成搖錢樹的商家來說,挖空心思巧立名目變本加厲想方設法去掏家長的腰包,幾乎成了在市場上安身立命的不二選擇;另一方麵,目前的市場狀況並不讓人樂觀,競爭不可謂不殘酷,利潤不可謂不微薄,環境不可謂不險惡。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諾大一個兒童藥品市場,國內廠家卻幹脆放棄,白花花的銀兩根本就沒人能夠看得上眼。
目前兒童用藥存在三個問題:兒童專用劑型少,符合兒童口味的藥品少,兒童身體係統發育不全因而用要安全隱患很大。
最近公布的一項統計表明,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劑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2.89%,總數為29650萬人,兒童的患病率平均在12.33%左右。有資料顯示,我國患病兒童占總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產兒童用藥的專業廠家卻寥寥無幾。2004年10月25日《廣州日報》載,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由於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而造成耳聾,其中95%以上用的是氨基糖甙類藥物。而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元勝日前在一個公開場合透露,由於濫用青黴素,目前國內兒童的呼吸係統疾病對青黴素的耐藥性達到17%,廣州市兒童的該項耐藥性更高達50%!
國內藥企放棄兒童用藥市場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這個保守估計達幾百億元的市場絕大部分被外企占領。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8月25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情況,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量有了大幅度增加。無論按照病例報告數量統計,還是按照每百萬人口平均病例報告數量統計,北京排名均在前五位。
據介紹,兒童用藥受“冷落”主要緣於四個方麵:一是由於兒童藥品的開發周期較長,利潤較低,不少製藥企業不願意生產。二是臨床研究上對兒童的一些病症,相應的服藥劑量等缺乏有針對性的、可供查詢的資料,研發成為一大難題。三是兒童用藥由於生產的批量小、批次多、工藝相對複雜,造成生產成本較高。四是研製的新藥在臨床試驗中需要有誌願者配合,但在兒童藥品的開發中,尋找兒童受試者往往比較困難。
作為藥品生產企業來說,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既然以贏利為目的,不去做虧本買賣。據了解,那種250毫升的藥瓶裝100毫升的藥液的,都是與醫院關係好的廠家,是醫院托關係生產的,而且隻銷售到有限的幾個地方,據說是不盈利的,是用生產成人藥品的利潤倒帖。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很蹊蹺的現象:一反平素藥廠求醫院,在兒童藥領域卻是醫院求藥廠,甚至可能是用醫院進入資格來要挾藥廠賠本生產兒童藥物。
由於兒童不能夠做臨床試驗,所以很多藥品都注明沒有經過臨床試驗,能不能用沒有明確的說法,這樣對醫生用藥也存在法律上的問題,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麵臨著職業風險。而如此一來,從趨利避害的本性上說,沒有任何理由要求醫生冒著產生醫療事故甚至蹲班房的危險而去貿然使用那些沒有臨床試驗過程的兒童藥物。
就目前來說,一種新的模式就是專門為類似首都兒科研究所提供新型藥品。但其中的問題也是非常清晰的:醫院開藥廠,以藥養醫在兒童藥品領域獲得了貨真價實的合乎情理法的品性。
而即使如此,在患病率高達20%的兒童群體上,專門針對該群體所出產的藥物隻占到區區2%的比例,而且還是醫院利用自身的霸權威逼利誘廠家倒貼而來的。這種現象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簡直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了。
那麽,板子該打到誰身上呢?說藥廠惟利是圖利令智昏?當今最可恨的就是劫道的和賣藥的?但整體責任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要求藥廠擔負社會責任好像有些拔著自己頭發試圖離開地麵的不現實和無聊;說醫院不負責任?在如此兒童健康維護環境裏,醫院不能不說已經做了相當的工作,甚至出讓了部分利益要求藥廠生產兒童藥物;說醫生缺乏職業道德不提供兒童專用藥?如果開具兒童藥物處方,而這類藥又沒有經過藥物上市所必須的臨床試驗過程,那麽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責任自然是要由開藥方的醫生來承擔,而醫生原本就是一隻腳踏在法院大門口,職業風險很大,要求他們在毫無保護的環境裏冒險使用兒童藥恐怕隻能是癡人說夢。
最終,還是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上:當權者不作為。諸多的空白與缺失,暴露出立法、司法、行政等等領域裏太多的缺憾。當孩子們至今還在病痛中掙紮煎熬甚至在治療過程中被沒有自己合適的藥物失去救治機會、或者不得不使用成人藥物導致不良反應甚或殘疾乃至死亡時,這近三億人(尤其是該群體都是些幾乎沒有任何自我保護與選擇能力、完全需要成人監護的孩子們,而更加突出了其地位的孱弱和處境的窘迫)的用藥狀況卻得不到及時、恰切而有效的關注與改善,這種局麵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為民取益,與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先進性、新三民主義的宗旨與原則相去甚遠。
讓孩子們服用適合自己的藥物,這種要求再怎麽說也不算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