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安全”體係是市場倒退
2005年9月12日
何必
從阜陽奶粉事件到今年接連不斷查出的微量元素超標,嬰幼兒奶粉市場最近一直不太平……(略。)
這麽多大腦袋往一塊兒一坐,本身就已經有了一些別樣的意義,似乎在對什麽進行敲山震虎。這種峰會的召開,象征意義也許更大於實際價值。
2004年5月,安徽阜陽地區由於喂食幾乎完全沒有營養的劣質奶粉,13名嬰兒夭折,近200名嬰兒患上嚴重營養不良症。2005年6月,雀巢被查出“碘含量”超標,在隨後的相關檢查中,東北的紅星等也存在類似問題。紅星隨即下架,而雀巢的問題奶粉直至半個多月後,才同意了消費者的退貨要求。
王前虎,此前曾代表中消協明確表態“全力支持起訴雀巢”,指責雀巢“不能自圓其說”。在這次召開的兒童食品安全峰會上,他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話說的倒還有那麽點切中要害的味道,隻不過卻還隻是蜻蜓點水。要通過一兩個事例提醒企業的社會責任,這種說法本身的有效性也很值得懷疑,一兩個事例就能讓企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企業生存環境並沒有對這種社會責任進行強製性約束,僅僅靠企業自覺或行業自律,這種社會責任就隻能是海市蜃樓。
而國家質監局官員所說的國家要在立法前提下對企業重要環節進行一定方式的監管,此話也語焉不詳不知所雲。消費者的弱勢群體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立法和政府造成的,太多的行政不作為與立法疏漏缺失,才導致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地位的嚴重不對等。事實上,企業敢於如此張狂,正是由於“多年沉澱的爆發”、“多年市場監管不到位”,而這種監管不到位的責任顯然是在於各級立法機構和政府部門。現在,要求政府在立法前提下加大對企業的幹預,還是政府官員對於行政權力擴大化的熱衷,幹預領域越廣,政府的勢力範圍越大,官員的成就感也就越強。
但實際上,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的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應該由其自己決定,並不需要政府在隻要認為是“重要環節”就要進行監管,並且以監管的名義把企業納入行政體製當中,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用,完全複辟到政府辦社會的老路上去。
不過,看上去,這次峰會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對問題企業或不法廠家進行責任追究或道德審判,而是在尋找對付兒童奶粉頻繁出問題的有效方法。不知道這次峰會是否得到了什麽企業的讚助,或者什麽企業想要借機進行企業宣傳。但從這次峰會上所推廣的玩意兒上看,確實不是什麽好貨色。
“全程安全”體係上把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三者捆綁起來,試圖實現用利益共同體這根線把三個螞蚱栓在一起,出了事誰也跑不了,株連九族,責任連帶。
這種做法在目前條件下是否可行?事實上,根本不具有法律依據。無論根據企業法人資格,還是目前企業責任規定,都沒有這種“全程體係”的法律保障規定。那麽,在這種條件下建立的所謂全程安全體係,在上述企業生存環境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建立在沙灘上的宏偉建築,看上去養眼卻經不住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方麵大大小小利益的衝擊。
而且,在目前的市場發展方向裏,專業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工越來越精細,原材料供應、生產環節控製、銷售環節掌握等等,分屬不同的專業領域。讓一個企業囊括所有這些領域,實際上還是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維方式,如此發展下去,企業為了安全,把各個環節相關的事情都必須管起來,文教衛生住房育兒養老鄰裏糾紛計劃生育無所不管,使企業再度回複到具有太多政府職能的模式當中。
如此,勢必要增加太多的投入,並且由於外行領導內行,這種投入會比在專業化情況下高出很多。那麽,這種高出的成本應該看作是什麽?顯然,在目前的社會生活裏,這算是迫不得已的成本,是維持消費安全的基本成本,是維持市場秩序的成本,(相對與價值創造來說)是保守成本。這就像越來越多的人力用在保安方麵並不是社會就業狀況的改善和社會資本水平的提升一樣,這種全程安全體係建立的成本消耗,本身就是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的資源評價和被迫應對。怎麽看都不是一種創造而更像是回到刀耕火種時期商品化率越來越低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