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北京賊弄自行車

(2022-12-18 23:39:59) 下一個

北京賊弄自行車

                                            2005年8月5日

何必

……那沒地存的自行車,就在出口處,見縫插針地亂放一起。(略。)

這個節目之所以製作,實際上是緣於一個觀眾打來的熱線電話,說其一大早到騎自行車到雍和宮地鐵站,鎖上車去上班,下班回來自行車就不見了,而且旁邊還有其他人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都在埋頭尋找自己的車。附近有人告訴說是被執法者用卡車拉走了。打了一圈電話,誰也不承認拉走過這些車。而能夠停放自行車的欄杆圍成的圈裏,車根本就放不下。按照那裏一個不起眼處留下的字跡,到了可能拉自行車的執法部門所在地,還是沒人知道車的下落。

據說,能夠有資格拉走自行車的,隻有北京交管部門。而現在,該欄目已經被北京市交管部門封殺,這兩天北京市跑政法口的記者進行統一培訓,但就是不告訴該欄目跑口記者,弄得這個記者在組裏灰頭土臉總是遭受同事的譏諷擠兌。可如果說沒有經過任何公告與留言就把車主的車給拉到誰也不知道的地方去了,這不是明顯還是衝著交管部門去的嘛,看來是積習難改,恐怕得是長期封殺下去了。

而且,目前有宣傳部門的精神,說是要減少問題報道的數量和比例,原因麽,反正是哪一級領導不高興了。於是,節目就必須得小心翼翼,提防著別在這風頭上被當成出頭鳥給治了。

其實,把自行車放到地鐵口然後就換乘其他交通工具,這在北京是很平常的事。當然嘍,自行車被拉走也就是平常的事啦。筆者的自行車就這麽被充公過。那時媒體還沒有當下的平民意識,筆者也懶得到處訴苦,或者是饒處賠著笑臉尋找那輛還算不錯的車,也就當成是被賊給光顧了。事實上,周圍這種遭遇的人不在少數,大家都說隻當是被盜了,在目前的社會治安環境裏,那些有自行車的家庭誰家沒丟過幾輛車呀,這有什麽新鮮的;至於說什麽樣的賊,有什麽區別呢?幹的事從結果上看都是一樣的。

這些天,媒體上還在討論北京市從明年1月1日就要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的做法究竟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討論中,人們不約而同談到北京機動車擁擠狀況越來越嚴重,給城市造成了越來越大的交通、環境、汙染、土地等方麵的壓力;去年頒行的新交法明確電動自行車屬於非機動車,但北京市卻別有用心地將在明年初取消這種自行車的存在資格,悍然以地方性行政法規對抗國家法律,並且煞有介事地弄出諸如該自行車速度快、占用道路、汙染幾大理由,全然不顧電動自行車速度是可以通過產品上市標準來控製,占用道路與其他自行車並無差別,汙染比起機動車尾氣排放要小得多、而且電池已經被生產廠家負責回收等狀況。

北京市對於電動自行車的態度,讓人想起,2003年10月15日《中國青年報》載文,剛剛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教授認為,自行車作為一類交通工具是綠色的,但它不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相反,正是因為自行車太多,影響了城市的道路交通,致使道路的利用率不高,機動車運行緩慢,尾氣排放量增加,城市空氣汙染加劇。進而專家得出結論說,自行車過多是城市交通擁堵根本原因。他認為,影響城市交通得以進一步改善的原因,是摩托車、自行車太多,應該對摩托車的發展加以限製,嚴格控製自行車的數量。他認為,要緩解城市交通的壓力,應強化以公交出行為主體的交通方式,少騎自行車,不騎摩托車。南京的公交出行率大約在24%,離最佳城市交通狀態尚有很大的距離。當選擇公交出行達到50%的時候,城市道路的利用率最高,汙染最少。

該專家也算是語出驚人了。此言甫一問世,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質疑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人們針對這種本末倒置的胡言亂語從各方麵給予了迎頭痛擊,最後,當然就到了對於現在所謂的專家都是些什麽樣的貨色的討論上。當我們的社會從原先隻是政府衙門閉門造車、轉換到打開一條門縫拉進去那麽幾個禦用的專家、裝模做樣為行政決策過程裝點門麵、並為決策本身歌功頌德後,就經常能看到一些“專家”麵對大眾信口雌黃。筆者當時也寫過“自行車歧視”的議論,認為能夠發出自行車是影響城市道路交通乃至城市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的奇談怪論,也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家才能幹出來的豐功偉績了。

其實,對於自行車的歧視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北京市封殺電動自行車也不過是機動車至上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思路的一個具體表現,類似的,還有諸如開篇所涉及的自行車無處停放,被強行拉走而根本不告知車主等等倒行逆施的存在。

在歐洲很多城市都提倡無車日鼓勵市民騎自行車出行的當口,北京卻把自行車當作眼中釘肉中刺欲置之死地。所以嘛,說自行車被賊拉走了,應該不算什麽危言聳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