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全麵盤整改革結果
2005年7月30日
何必
最近國務院研究機構在調查後發布權威報告稱,中國的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略。)
7月29日,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在最顯要的位置上不約而同都以國務院這份報告的結論為標題,“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就成了當天最具有價值的新聞。
而作為一個都市新聞節目,“首都經濟報道”麵對如此宏觀的主題方麵既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能力,可又非常不情願放棄如此重大的新聞題材。所以,就在節目的適當位置用主持人串連並輔以字幕板的方式,對此進行擴散。
該報告概要都是洋洋灑灑,專業性很強,對於電視受眾來說顯得太去口語化。於是,找了個剛剛畢業不久的學生將報告核心內容提煉出來,而有些內容必須經過電視化修改,最後成了那副模樣。
外電報道,中國國務院發布醫療改革研究報告,坦承多年來的醫改基本失敗。據中國青年報星期五報道,自2003年初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與世衛組織,合作研究中國醫療衛生體製的改革。課題組近日發布報告說,當前的改革思路和作法存在嚴重問題,包括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報告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醫療衛生體製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錯誤傾向,背離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公共服務性質和服務的普及性。此外,報告還指出,城鎮醫療保險製度也存在明顯缺陷;總之,中國醫療衛生體製的改革期待變革。
……
不管怎麽樣,也不管是網絡、報紙、電視還是外國新聞傳媒,內容都直指一個: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
“基本不成功”,這種含糊其詞的說法很耐人尋味。在辦公室裏看到這樣的新聞時就炸開了鍋:什麽叫“基本”?這個“基本”的存在與否究竟會有著什麽樣的區別?或者說,“基本不成功”與“不成功”之間有著什麽樣的鴻溝?不成功是否就意味著失敗?不成功便成仁的說法在此是否有效?……
當然,這充其量也就是在辦公室私下裏嚷嚷得滿城風雨,在節目裏還隻能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不過,這幾乎是媒體的又一個勝利,在前赴後繼對於中國醫療衛生係統的口誅筆伐後,中國官方這個權威性報告的問世,無疑給了媒體進行報道及評論時更強硬的支撐。盡管其中有著張文康可以被當作替罪羊,可媒體更願意把這看作是一個針對中國各個居高臨下的衙門進行製度清算的突破口。
可想而知的是,這個報告的出台顯然是對市場化推動者的當頭棒喝。在風行了10多年的自由主義市場拜物教後,自由化主張逐漸占據了社會主流話語的絕對統治地位,並形成了話語霸權,而且也在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社會心態,幹預著社會走向。曾幾何時,隻要誰談及政府責任,那就是要擴大政府權利,就是對神聖而法力無邊的市場的冒犯,就要被警告閉嘴。
可這並沒有阻止霍布斯法則在中國窮凶極惡的演繹與泛化,更無法抵擋由於貧富差距快速擴大而給全社會帶來的劇烈而決定性的動蕩。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徐月賓博士在其《政府的社會福利角色》一文中指出,“凡是政府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都交給市場去自發調節,由此而使我國市場化的過程而變成了政府推卸社會責任的過程,或者說,變成了相對於經濟和財政增長而政府逐步減弱公共投入的過程。”他進一步談到,缺少社會政策將會帶來的經濟社會代價是廣泛而深遠的。(1)形成貧困陷阱。人們不僅會由於缺少有效的風險保護機製而經常陷入困境,一旦陷入貧困則很難脫貧,造成所謂的貧困陷阱。而對於貧困的事後補償成本將會更高。(2)人力資本的損失。缺少社會政策即意味著政府對公共福利和社會服務的投資不足,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健康、教育水平和技能等都將會受到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投資不足,不僅會導致國家當前的人力資本損失,更會使未來的人力資本受到影響。(3)社會資本的損失。這方麵的損失包括兩個層麵的內容:一是對家庭功能的負麵影響。政府對公共福利和社會服務投資不足的直接結果是,家庭將承擔更多的責任、麵臨更大的壓力,其很多功能和責任包括養老育幼等都將受到負麵的影響。二是在社會價值、社會凝聚力和社會穩定方麵將付出代價。社會政策不僅是政府關注人民生活疾苦的象征,更是形成社會共同利益和社會凝聚力的工具;反之,缺少社會政策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平的加大,人們將失去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如誠信和互助等,進而導致社會凝聚力削弱以及暴力和社會動蕩等。(4)人民對政府信任的減少。缺少社會政策意味著使人們的價值和命運完全交給市場來決定,因此必然會導致人民對政府信任的減少。
按照這種思路,大概是應該以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盤點為起點和源頭,對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進行全麵立體的盤整。麵對千瘡百孔的當下,醫療衛生如此,教育又何嚐不是如此?其他的那些行政司法軍事經濟社會等等,又有哪個可以說是“基本成功”?而假如盤整清算的結果是,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政府推卸責任的過程,那麽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1/4個世紀裏的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