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新聞發布會應取消英文翻譯

(2022-12-18 23:11:51) 下一個

新聞發布會應取消英文翻譯

                                 2005年7月20日

何必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鄭京平,向大家介紹今年中國上半年的國民經濟統計和經濟運行情況。(略。)

20日上午,國務院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鄭京平向到會的中外記者侃侃而談著,每說了一段,就由現場的英文翻譯進行著鸚鵡學舌。這種景致,在如今國務院的各種新聞發布會上屢見不鮮,為社會習以為常,人們對此都認為是很平常的事,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勁。

不隻是國務院的新聞發布會,其實,每年全國兩會、黨的會議、以及各地黨和政府的會議向社會發布消息時,都要安排中英文語言的雙語發布製度,此風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今縣級市黨政部門弄個發布會也要裝模作樣地弄個英文翻譯坐在旁邊,以顯示本地還是很與時俱進迎合國際化潮流的,如此一來,如果哪個地方進行新聞發布時要是沒有了英文翻譯,就顯得很過時落伍土裏土氣了,一時間,形成了全國性的新聞發布會英文翻譯攀比之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在黨政領域並逐漸擴散到文教衛生以及企業和社會生活當中聚集起了中國特色的“雙語發布泡沫”。

2003年11月4日,中央電視台“央視論壇”節目播出了一期題為“清剿‘洋涇浜’”的節目。節目裏請了中國人民大學英語係主任張勇先和當時還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當副教授焦國標擔任嘉賓。節目裏兩位嘉賓開宗明義直奔主題,說到如今在我國英語地位越來越重要。焦國標說:“我覺得英文的重要程度就像普通話一樣,它的趨勢是肯定的。現在沒有普通話重要,但是它總有一天會像普通話一樣重要……如果英文不好的話,那麽你將來就業的廣度和高度都會受很大的限製……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生活,而且漢語不太通的話,他可能會有很多困擾……我覺得甚至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英語的環境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說,這個牌子未必要讓外賓看,甚至是在中小城市,我甚至覺得小孩子出去玩,這兒是用英文,哪怕起到了鞏固孩子學英文單詞的作用甚至都是必要的。”張勇先也認為,“我覺得英語現在應該是一種國際語言,在全世界6000多種語言當中,它是最廣泛的一種,用的地方非常多……現在要發展,要融入國際社會,那麽你離不開英語,……尤其是在大都市,比如說像北京、上海這些公共場所、公共空間裏麵……要搞旅遊,不提供這些方便,怎麽能來客人呢?……在交通樞紐一些地方欠缺,找不到路,給人一種緊張情緒,給外國人帶來很多旅行生活方麵的不便……凡是公共空間,我想有(外國人)可能去的,應該有(英文標識)。”

聽著這些被當作“專家”一唱一和的說法,很讓人莫名其妙。就此,我以“‘央視論壇’嘉賓語出驚人”為題,對這種胡說八道進行了分析和質疑。“馬克思認為,共同的語言,與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是構成民族的四要素。其中,語言是突出的要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在第四條裏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而電視節目裏的兩個嘉賓話裏話外是否有要修改憲法、將英語列為國家推廣範圍?是否要倡導中國人要將民族共同語裏也加上英語並視作‘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我們現在的都市生活裏已經有太多崇洋媚外的事例了。無論是北京三裏河酒吧裏專門為外國人設立的廁所、還是故宮隻為外國人設立的通道、以及大學裏專門為留學生準備的戒備森嚴的宿舍樓……筆者曾經在位於北京的解放軍空軍總醫院住院,那裏門診、病房裏每個房間門口都有個中英文牌子,作為部隊醫院能讓外國人去的機會更少,但還是搞了這套中西合璧的套路。”“筆者曾經在歐洲一些像阿姆斯特丹、赫爾辛基、哥本哈根、奧斯陸等城市,留意到這些都市裏處了國際機場使用本國文字和英文外,其他場合隻有本國文字,就連地鐵、公共汽車站、擠滿留學生的大學生公寓位於其內的超市等處都是如此;而其類似報站的用語也隻是當地語言而沒有什麽英語。大概不能說這些城市還不如北京、上海國際化程度高吧。更不用說德國或法國,如果在這裏用英語向陌生人問路會遭到白眼和冷遇。‘專家’們好像也不會以為,如今世界三大經濟體中的歐洲人還處於蠻荒時代屬於刀耕火種文明之中不如中國來得以開發的姿態擁抱世界吧?”“英國沒有官方的規範發音機構,BBC電台聘請了一些人成立英語語音谘詢委員會。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之所以成為傳世之作,其中的捍衛法蘭西民族語言的激情和悲壯感人至甚。而其中,法國人麵臨的是戰爭中德國人入侵後廢棄法語強製性推廣使用德語的不得已狀況,那還是德國人幹的事而與法國人無關,比起我們的‘專家’自慚形穢主動‘讓賢’自毀長城、甚至要讓中國的小孩子們從小就麵對到處林立的英語標識並口口聲聲‘哪怕起到了鞏固孩子學英文單詞的作用甚至都是必要的’這種行徑要缺少些殖民心態。法國用了300多年的時間,使方言和標準音相差無幾。作為發達國家,法國現在也有了文化危機感,麵對英語的世界性擴張與滲透,提出‘振興法蘭西’的戰略構想,更將普及推行法語作為首要工作。法國成立了專門的總統委員會,由總統領導,規定參加國際會議的法國人隻能講法語,法國境內傳媒不得傳播外語廣告。”“看看奧運會申辦時參加麵對麵國際競爭的中國人都在磕磕巴巴地說著英文而卻忽略了漢語是聯合國五個常用工作語言之一的地位;無論哪級機關的新聞發布會明明都是在說國內的事卻要配個英文翻譯;(如果伊拉克戰事中美國新聞發布會是否也會也弄個什麽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翻譯?美國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從來就不配備翻譯,這美國人實在是太自以為是不顧外國人的的‘困擾’、‘不便’和‘緊張情緒’了!)隨便翻開報章,看看那上麵的招聘啟事,裏麵有的幹脆一個漢字都沒有,滿篇充斥著英文;我們的電視裏有的足球節目板塊幹脆連個中文標題都沒有;而現在足球節目裏頻頻出現的‘德比’(derby,本意是英國某地方每年舉行的賽馬,或者是大競賽)大戰在其始作俑者那裏就語焉不詳卻被廣泛應用為‘同城’之意來描述類似‘上海申花’與‘上海國際’、並進而被胡亂演繹到了‘大連實德’與‘沈陽金德’ 作‘同省德比’讓人想到大概四川與遼寧比賽也可算是‘同國德比’——如此一來世界杯也可以是‘同球德比’實在是貽笑大方而‘德比’卻口耳相傳美名遠揚;細心的人可以數一數如今大概外國人從來看不懂的媒體裏大大小小的封麵、報頭、欄目裏有多少名稱是中英文同時並存的;我的一些外國朋友對於中國人來不來就弄個英文名字的做法非常不理解同時嗤之以鼻,認為如果姚明也叫個什麽Peter Yao、龍永圖叫個什麽James Long等等將會因沒了中國人味兒而滑天下之大稽,而且也對中國有的企業(像TCL)隻有這幾個英文字母、聯想費了大筆費用推廣其新英文名稱Lenovo的做法很是迷惑;媒體上各種廣告裏有的幹脆就隻有英文的廣告語,而日語也會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公諸於眾(目前電視上還大張旗鼓的‘東洋の花’宣傳廣告);如今中國人已經很習慣的‘拜拜’(bye-bye)取代‘再見’的禮儀用語;被很多人熱寵的白領們張口閉口就崩出幾個英文單詞來標明身份與時尚、弄些個‘願意接受challenge(挑戰)在down town(市區)嗎?OK?’這種連正常語序都搞不懂讓中國人聽不明白外國人也糊裏糊塗的標新立異、甚至不顧發音上的省力而非將‘微軟’還原成‘Microsoft’;穿梭於市內、國內的航班、火車、輪渡、汽車上的中英文廣播;清一水中國員工的企業辦公場所卻張貼滿了一個漢字都沒有的英文文件;拔地而起的‘羅馬花園’、‘威尼斯廣場’……”“加拿大是個雙語製國家,講英語和講法語的地區相對立,講法語的魁北克認為經過300年完善的法語優美,與其他地區有矛盾,一直有獨立的傾向。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南斯拉夫、捷克等,注重強調民族性、地方性,未能及時統一自己的語言。隨著世界的動蕩,蘇聯很快變成十幾個加盟國(應該說,講俄語、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的地區由於曆史原因彼此敵對,盡管它們是不同的語言,但其間的差別比中國大陸的方言間的差異要小);鐵托後,南斯拉夫頻繁更換總統,四分五裂內戰不斷,說明其民族問題的尖銳性,到如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及其名稱已經成為了曆史而在現實中不複存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此類教訓令世人警省。發展中國家推廣英語問題各有不同。例如印度,其語言問題是最複雜的,主要是印第語,其他語言則不是印第語的方言,印度經常因為語言問題而打仗,在這裏麵表現民族自尊心。印度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甘地家族兩位總統都被錫克族衛兵刺殺。文字、文化統一而發音不統一有其極大的隱患。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廣東曾經有人撰文,聲稱粵語不是漢語,粵人不是漢人。該文一麵世即引起極大反響,當時港台某些人立即鼓掌叫好。海外敵對勢力曾試圖把粵閩桂港澳劃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有人更提出不講‘國語’而恢複閩南話,稱作‘台語’宣揚台獨(在蔣家父子從台灣政界消失後,台灣的地方方言有回潮現象)。滿清時代,滿族人統治中國,但語言趨同使得滿族如今與漢族和睦相處。而如今的西藏、新疆卻依然麵臨著語言及其所帶來的民族問題。”“國留學和外派人員都要經過所去國家的語言測試,如TOEFL、GRE等,而外國人到中國求學或工作,雖有新興的‘漢語水平考試’(HSK)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卻未普遍嚴格要求,且應該加入口語項目;即使是在中國的本土上的外國機構或外國投資企業在聘用中方雇員時也把掌握外方語言作為首要條件之一。漢語的國際地位不高,是與我們的國力不強有直接關係的。而所謂‘國力’,大體上就是取決於國家的經濟、國防和民族凝聚力。即使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民族凝聚力衰竭也可能是造成國力空虛的根本性原因。而‘專家’們所提倡的主張,則在本質上進行以語言為代表和先導的‘全盤西化’,麵對西方文明自愧弗如矮人一等。”“這是什麽樣的心態?中央電視台‘麵對麵’節目裏曾經談及過北京胡同被迅速吞噬的專訪,其中稱之為‘民族自尊心’的消亡,而實質上,其更體現著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洋奴與殖民心理。”

後來,我與“央視論壇”製片人孫傑談及此事,我說這個節目在立意上有問題,他解釋說這實際上是個備播節目,因為原定節目被槍斃,所以才拿這麽個節目頂上。但畢竟還是播出了,並以中央電視台的地位對社會形成了導向性影響。

(有趣的是,這個節目的嘉賓之一的焦國標當時在演播室裏眉飛色舞,如今卻離經叛道。美國之音報道,原北京大學新聞和傳播學副教授焦國標今年3月16號應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邀請,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來從事學術研究。3月18號,國內的家人通過電話告訴他,北京大學人事處領導把解除他職務的書麵通知送到他的家中。焦國標撰寫的《討伐中宣部》一文去年3月在因特網上傳載後引起海內外的關注,他在文章中抨擊中國的新聞審查製度,呼籲廢除中宣部,要求言論自由的權利。之後,他被北京大學停止授課的權利。坊間幾乎都知道,近年來著名的“英雄”焦國標在美國發表了《偉大的美國為何不象滿清那樣進軍北京》,說“如果當年美軍拿下朝鮮半島,越過鴨綠江,直搗北京城,推翻毛澤東的政權,像滿人趕走李自成那樣,後來的一切災難都可以免除,現在中國大陸人民幸福和富裕的程度應該與今天日本、韓國、台灣人民不相上下,根本無須幾十年後來鄧小平再搞什麽改革開放。”後來,他又發表了類似“美國是中國的垃圾堆,中國的髒東西沒地兒扔,可以扔到美國”、“應該把祖墳都給刨掉”等讓人目瞪口呆的言論,凸顯這個主張英語地位應該等同於普通話的“專家”的真實風骨。這個“寫著雜文進北大”、聲稱要為河南人爭回榮譽、不惜崇洋媚外的的驕子真實現了把母語置換為英語的夙願,成為“罵著祖宗背叛祖國”的怪物。)

中新網7月17日電,屢次以排外言論引發爭議的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因詆毀法語,日前被一些法國人和日本人告上法庭。石原慎太郎屬於總是說出一些驚人話語的日本官員,由於總是侮辱其他國家而臭名卓著。

而在日本的法國人在石原慎太郎發表了貶低法語的言論後進行了遊行示威,並要求日本當局對石原慎太郎的行為進行追究,顯示出對法語地位的捍衛。這種發自心底的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懷,著實讓我們汗顏。

筆者的中學、大學同窗乃至親友不少已經移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加入了移居國國籍,但湊巧的是,他們不約而同都選擇了使用單純的中文姓名,而不像國內一些真假外企裏的男男女女們忙不迭給自己弄個昂格魯—撒克遜式名字以顯示品味與格調。我就此問及他們時,回答多為中文名字有什麽不好?父母給的,也算是家鄉最貼身的符號了,而且,身邊的大鼻子們也認為,中文名字雖然叫起來很拗口,但那才是你自己。

不管是在國內的還是去了英語國家的,很難想象的是,一旦行使名字自主權而自作主張給自己弄了個什麽喬治,就能夠也享受在格魯吉亞被人扔手榴彈的待遇並有資格和能力發動比如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把自己弄成了托尼就具有在議會下院經曆被人投擲粉末的機會,讓人稱呼伊麗莎白就能夠入主白金漢宮,或者公然被喚作維克多時也寫出字句冗長得讓人眩暈的《悲慘世界》。

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看著與會記者在翻譯時無所事事的模樣,也實在感到這種會議上的英文翻譯製度的的確確是勞民傷財的貨色。如果說,政府新聞發言人的水平不夠,需要依靠翻譯來延遲回答問題的時間,那麽就應該從加強新聞發言人職業能力上下功夫,那些不稱職不合格的新聞發言人就應該下課;如果是考慮到有國外記者與會,那麽一方麵,參會中國記者人數遠多於外國記者人數,原本就應該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考慮;而且,到會的外國記者也並不都是來自英語國家的,隻采用英語也有歧視的成分;另一方麵,既然外國記者到中國來工作,理所當然應該掌握漢語作為職業能力,不會漢語就不應該到中國來工作生活。

通看全世界,沒有什麽國家像中國這樣,最高黨政機構向社會發布國內情況時,要用外語來重複一遍。

就在鄭京平就國內經濟形勢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侃侃而談的同一天,世界漢語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還地區的漢語教學、研究、推廣等方麵的工作者及愛好者濟濟一堂,討論在漢語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加強漢語的普及。這樣,就形成了一邊熱火朝天地討論如何提升漢語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與此同城的另一邊卻在由中國官方公開用英文對漢語內容進行強製性注解與傳播的奇觀。

事實上,作為漢語的發源地,中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身先士卒力推漢語在本國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當中至高無上不可替代的位置與作用,當屬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且也能夠在國際上樹立對本民族共同語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的弘揚姿態。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國際上對漢語、進而對中華文明的共識與推崇。

如果中國官方行為都對漢語的使用缺乏切實而有效的重視、維護、保衛、推廣,要國際上別人尊重那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一個連自己都對自己的文化不信任、甚至在公開場合都要借助外國語言來進行自身大政方針的闡釋的話,那麽自己國際地位得到承認、尊重乃至加強隻能是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妄想。

而且,人們越來越共識於經濟的強盛並不能等同於國力的提高,文化的認同與價值觀的趨近才是形成國力根基的有效保障。

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要向本國公民負責。在官方新聞發布會上采用英語,無疑成倍增加了發布會的時間,更由於電視、網絡的直播而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在文化的意義上,更是對本國民族特性及其曆史與現實價值的無自信甚至褻瀆。

特別是,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環境裏,國務院如此的新聞發布會模式,會向社會發出示範性的信息,助長資源浪費以及崇洋媚外的勢頭,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繼續下去的。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麵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都應該取消英文翻譯的製度安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