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千萬別炸
2005年7月18日
何必
北京市近期一再發出加緊建設城市突發事件應急體係的信號……(略。)
“假如北京遇到倫敦爆炸將會怎樣?”這是這篇報道的標題。大概現在的媒體中,也就是新華社還有這樣的膽量與能力使得如此聳人聽聞的標題能夠通過新聞審查並得以與公眾見麵。這樣的發問真是很有意思,分明是考驗人們的想象力以及對現實周邊生存環境的熟悉程度。通常,這種發問隻是出現在網絡上的討論區域,而作為全國性媒體的標題,也還是比較少見的。
這篇稿件發表後,被網絡轉載,並設置了評論區。網上對於這個題目及所涉及的內容有些什麽樣的議論呢?
“這也可以假如?”、“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看來還是有人對該雜誌的用意提出質疑,人們對新聞媒體慣用的報喜不報憂已經很司空見慣了,稍微過頭一點就會被看作是對社會的挑釁);
“沒有那麽多如果,還是相信因果報應吧,炸倫敦是有原因得,不是去炸著玩的”(如此缺乏基本人道的觀點讓人膽寒);
“哪的外國人多,哪就應該加強建設,不能丟國家的丟呀……非省會城市、小縣城就算了”(這種把同胞生命看作草芥的思維也算是中國特色了);
“‘標本兼治 任重道遠’少在文章裏出現這種八股式的空洞口號”(這應該是入流的觀點)、
“首先封鎖消息,然後再安慰大家,,,,沒事:)”、“中央領導會做批示,會成立調查小組,中央電視台會報道”、“連中國這個基地組織的大後台都敢惹?那不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了嗎,隻能說明國家對外政策有問題”、“不要緊張,中國不怕死人,隻要有如此信念,就沒有恐怖生存之餘地”、“首先宣布已把損失降到最低點,然後號召全國踴躍捐款”(這幾條所指向的內容倒很符合中國特色);
“立即向日本開戰,一定是日本人幹的”(這好像也太牽強附會無理取鬧了);
“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和諧,怎麽會發生爆炸呢?”、“我國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能有恐怖事件發生”、“中國沒事,咱的製度好,不能發生這樣的事”(不知這種說法是在什麽心態裏發出的);
“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北京和倫敦的繁華程度相差太遠,我們還沒發達到一兩個小爆炸就癱瘓,所以這個問題不適合於我們”(這似乎很缺乏基本的公共安全常識,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與城市繁華程度並無直接關係);
“反恐是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中國需要小心,防止敵對勢力對中國下黑手”、“這種假設根本就不成立,因為中國從不支持美國的恐怖主義行動,所以不會遭到報複”(這種結論把公共安全與恐怖主義劃上了等號,而目前中國越來越頻繁的群體性暴力事件的都是中國人針對自己同胞的,同日消息,長春舞廳發展爆炸警方封鎖現場,大概也提示了與國際恐怖主義沒什麽瓜葛);
……
網上的議論還有“現在的社會貧富不均,很難說啊”、“等到活不下去的時候,普通公民也會成為‘恐怖分子’的”、“沒事的,國人會臨時抱佛腳,誰出事誰倒黴”、“沒事!領導全有專車,反正死的全是老百姓”、“肯定能死很多人”、“別說像倫敦的爆炸了,就是幾場雨雪就讓北京半癱了”、“踩死的肯定比炸死的多!”、“會亂作一團”倒是讓人感覺說的還比較接近問題的實質。
開篇文章提及,7日倫敦地鐵發生連環爆炸案後,經過幾小時全麵封閉,當天即實現部分運營。次日除了爆炸現場仍在封鎖清理中,其餘地方都已正常運營。倫敦金融城的交易也很快恢複,秩序井然。相較而言,中國還鮮有城市具有這樣高效的應急治災能力。
說倫敦地鐵爆炸案發生後沒多長時間就恢複了正常,大概是想告訴中國人,隻要有相應的安排,這是可以做到的。
既然做這樣的比較,《特區文學》2002年第1期曾經登載過這樣一件事,讓人看過後五味雜陳。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2001年6月號載文《還有人拾金不昧嗎?》。文章說,《讀者文摘》想知道世界各地的人撿到錢包會怎麽做,於是準備了1100多個錢包,派編輯“丟失”在世界各地大小城鎮,每個錢包裏有相當於50美元的當地貨幣,還有姓名、電話,以便拾金不昧者通知失主。他們把錢包丟在人行道、停車場、商店、餐館、電話亭、辦公樓和教堂的門前,然後坐在一旁靜靜地等候。結果文章按各個國家和地區錢包歸還的比例,列表分了兩大類:第一類為“表現出色”——挪威100%,丹麥100%,新加坡90%,澳大利亞70%,日本70%,美國67%,英國65%,法國60%;第二類為“表現平平”——荷蘭50%,德國45%,俄羅斯43%,菲律賓40%,意大利35%,墨西哥21%。文章說:“北歐人的表現實在讓其他國家的人汗顏。”此外,新西蘭、韓國人也很誠實。被測試的國家還包括瑞士、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和阿根廷。撒遍全球的錢包,56%被各國的拾金不昧者歸還了。《讀者文摘》用大字打出他們的結論:“事實證明,誠實的人仍占多數。” 他們告慰世界人民,放心吧,這個世界還算美好。但這個調查卻沒有放到中國來。當人們設想如果在中國調查會遇到什麽樣的情景時,卻出現了不少人斬釘截鐵地說碰到地上的錢包繞道走、說不定其中有什麽騙局的怪現象。要是那雜誌社真的來測試,那會是什麽樣一種情況呢?錢包在那兒死活沒人碰,天漸漸黑了,人們更不敢碰了,可能連扒手也不敢碰了,也怕是圈套。《讀者文摘》的人頂不住了,隻好自己撿回來,灰溜溜地回到酒店,向總部報告,不料總部一聽,興奮不已,立即命令記者寫一篇可讀性更強的報道:《神秘的國度費解的民風——錢包測試的怪異結局》。
假如北京遇到倫敦爆炸將會怎樣?這種發問實在是太有針對性了。可如果拋開新華社那篇被網上評論作“少在文章裏出現這種八股式的空洞口號”的官樣文章,能夠讓人想到些什麽呢?
去年春節期間北京密雲燈會發生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20多人受傷的悲慘結局,這還是在一個露天的區域,如果地鐵裏發生爆炸,那麽這種“角馬效應”(大批角馬上岸時一隻跌倒就會被後來者接連不斷地踩而永遠站不起來了)的場景將會是必然的行為選擇,無論男女老幼都隻顧自己逃生而不惜以周圍人的生命當作代價,完全的叢林法則將成為唯一的規則;
按照新疆克拉瑪依電影院發生火災時的情景,我們也會看到無視老人、婦女和孩子的存在而唯官唯大地“讓領導先走”;
趁著混亂渾水摸魚謀財害命,發現乘客財物而不惜在火上加油犯上作亂,盜竊搶劫成為亮麗的風景;
啟動緊急預案,但就像區區一個井蓋竟然牽涉到18個政府部門而無法針對其丟失造成人員傷亡定責那樣,政府部門權屬與職責的混亂導致各機構與部門在對生命的絕對冷漠的基本態度與立場的指導下,互相推委塞責,延遲救助舉措的實施,直至原本可以避免的大量傷亡發生後,最終還是找不到責任人(部門);
新聞媒體不約而同地集體啞然失語,等待著宣傳部門對於宣傳口徑的指示,最終可能避重就輕地發布消息,甚至隻當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
級別越來越高可專業性越來越差的領導到雲集起來現場視察,指揮部署現場工作,外行領導內行,凸顯行政權威的無處不在;
政府對外發布消息,並號召國人踴躍捐款,最後社會發現很多捐款被各級官員截留購置豪華居所或幹脆拿到境外賭博;
動員社會資源參與救助,人們熱淚盈框揮霍著殘存的同情,到後來卻發現政府的征用是無償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補償,於是,那些曾經的熱淚變成了供人恥笑的憑據,而響應征用的行動與財富也被笑柄為對周邊的愚鈍無知而永遠拋向了黑壓壓的天際再也回不來;
……
所以,北京地鐵千萬別發生倫敦那樣的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