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建行首套海外資金

(2022-12-18 01:29:27) 下一個

建行首套海外資金

                                         2005年6月21日

何必

建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恩照因涉嫌違紀,目前正在接受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審查。(略。)

張恩照事件的發生,給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一記非常響亮的耳光,暴露出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在人員素質、運行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麵的破爛。而張恩照在美國被拘捕,也顯示了中國銀行官員在國內威風八麵風光無限橫行霸道腦滿腸肥,可一旦“與國際接軌”到了國外,卻很容易就被弄到監獄裏去。在張恩照被囚禁之初,國內外就廣泛流傳著一個很經典的說法,那就是如果按照美國的《海外反賄賂法》,那麽在中國的所有企業(不管是中資還是外資,不管是國有、股份製還是私營)沒有一個合法,或者說,100%是違法企業。看看,一個張恩照,抖落出中國市場多少家醜,而且還外揚到了美國,讓國際上看中國人的笑話,真是的,在窩裏怎麽折騰也就算了,好歹有方方麵麵的照應與隱瞞,事情怎麽著也弄不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一方麵,美國司法部門正在對張恩照進行法律訴訟,而另一方麵,建行方麵隻是說他涉嫌違紀要接受黨的紀檢機關審查。這種法律與黨內紀律審查層級上的差異,也真實反映出中外體製上的根本性差異。

說起建行行長的所作所為,知悉內情者對曆任者的行經充滿了咬牙切齒;而遭此禮遇者在中國各銀行頭麵人物裏應該都很榮幸地獲取。

而就在建行發布紀檢部門審查張恩照的前一天,國內各大媒體都在暴炒有關建行的另一條新聞:6月17日上午,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簽署了關於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美國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設銀行進行投資。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9%建設銀行股份,第二階段將在建設銀行計劃的海外IPO時認購5億美元的股份,未來數年內美國銀行還可增持建設銀行股份,最終持股可達19.9%。

這9%的股份就使得美國銀行無法出任建行行長的職務。如此也算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的可歌可泣的一筆,開了成功的先河,並且還別有用心地將海外投資者擋在了一把手任職資格以外。

美國銀行入主建行,引起了國際上其他投資者的追隨。6月21日《東方早報》數據,美國銀行的入股刺激了其它戰略投資者的行動,有消息稱,新加坡淡馬錫已下決心要入股建行,而且其購買的股份數量不在少數。上周美國銀行用30億美元換得了建行9%的股份。知情人士稱,盡管據悉淡馬錫一直願意向建行投資30億美元以上,但由於美國銀行擁有銀行業專門知識,並且願意調配大量技術熟練的職員來建行工作,因而使該交易倒向對美國銀行有利的一邊。未來淡馬錫仍有希望獲得建行股權,但他們不得不接受小比例股權。原因是美國銀行會強烈反對第二家投資者獲得建行大比例的股權,而且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可以選擇在未來5年半的時間內將其在建行的股份增至19.9%,由於中國規定外資在國內銀行的股權不得超過25%,理論上將使建行隻剩下5%的股份可供第二家投資人購買。

怎麽樣?形勢喜人,多麽激動人心的開局。可事實上,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拋棄中國資本市場而選擇在海外上市,不惜廉價拋售不良資產並降低上市價格,全然不顧坊間越來越熱烈的將國有資產廉價出讓而造成巨額流失的指責,一意孤行把熱臉往洋人的屁股上貼,也是殖民心態的切實表露。

中國金融領域裏的混亂狀況有目共睹。例如,農村信用社改革正鋪向全國,力度超過了以往,但並沒有解決根本的支農問題,農民被邊緣化的現象仍十分突出。由於中央政府明確要求參加改革的農村信用社達到一定的資本充足率,為了獲得中央政府的真金白銀,各地紛紛開展了增資擴股的活動。但在一些經營狀況好的信用社,農民很難當上信用社的股東。某地農信社股權結構中,農民持有的股份僅占8.72%,而擴股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工商企業主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階層,農民想入股都難,結果導致農民既難獲得優先貸款的資格股,也難獲得管理收益的投資股。而在一些經營狀況不好、債務負擔重的信用社,由於無法預期自己股金的未來命運和回報,農民也不願意入股。而且改革不論實行何種模式,都是基層權利上交省聯社,農信社離農民距離越來越遠。專家指出,這次改革由地方政府主導,使得農民在改革中參與活動減少,農信社從組織形式的性質到利益的分配格局上都偏離了農民的利益。

這樣背景裏,再看張恩照被審查以及建行率先引進戰略投資者就好像沒那麽喜悅了。

可聯姻者卻似乎沒那麽悲觀。美國之音20日報道,美國銀行發言人斯蒂克勒說:“中國政府已經向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幾家銀行注入了大量資金,使這些銀行的壞賬降低。問題的實質是,它們有足夠的資金解決壞賬問題。我們的介入將會為它們提供協助和管理。還要看到的是,建設銀行要上市,就要符合一定的財務標準。中國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相信情況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我們習慣引用的“業內人士”的說法並不那麽樂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金融學者劉鋒對此並沒有很大信心。他認為,中國的銀行尋找戰略投資者當然對它的運作的規範和結構的治理有幫助。但是因為中國的銀行的大股東仍然是國家,又沒有相應的立法保證國家和銀行的關係到底應當如何界定,這使中國的銀行至今仍然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銀行。而這有可能成為外國金融機構涉足中國市場的一個陷阱。他說:“主要是對現在銀行資產質量,風險到底有多大,很難評判。它不斷地注資,但在清理的過程中,越清理問題越多。為什麽銀行老出這麽多問題,你看一個支行的行長就能卷幾個億的美金走掉。這都不知道。這在西方可能是個笑話,但在中國卻是血淋淋的現實。它的內部控製係統非常非常的糟糕。我覺得這是最大的風險。”

誰能知道建行引進戰略投資意味著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