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2005年6月17日
何必
高低收入組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略。)
新華網在發布這則消息的同時,還配發了新華社發布的圖表,顯示中國居民收入存在6大差距:1,全社會收入:居民收入基尼係數,超過0.4(差距合理區域的上限);2,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居民,年增速8%~9%,農村居民,4%~5%;3,行業人均年工資:全國機關,約1.6萬元,事業單位,約1.5萬元,企業,約1.4~1.5萬元,大行業,超過6萬元;4,職業:企業的經營職位和一般職位間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5,財富分布:財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45%,財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1.4%;6,財政分配、勞動分配:國家財政收入2000年1.3萬億,2004年2.6萬億,工資占GDP的比例1989年16%,2003年12%。
“統計顯示我國10%居民占有45%城市財富”,是新華網發布該新聞時的標題。在6大差距當中,將第5項單獨提出來,當作觸目驚心的題材,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這樣的的調查結果意味著什麽?收入與消費支出均處於下降態勢,大概也映襯著整體經濟的成長環境、以及人們對於社會發展的預期。
本周,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推測和說法屢屢見諸媒體,今年才停止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轉為貨幣與財政雙穩健,通貨膨脹還沒成型出現,通貨緊縮又將來臨。上遊產品價格上漲卻沒見到傳導到終極消費品,都被企業自身給吸收了,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把原本的微利空間壓縮成負利潤,最高當局對房地產市場進行的宏觀調控,也將投資熱情冷卻下來。
最新數據顯示,外資出現負增長,也給投資帶來的消極影響。而在中國的對外貿易裏,外資占據了半壁江山,外資撤離將會極大的影響中國的外貿成就。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接連走軟,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成為全球主流,中國產品與服務出口麵臨著越來越困難的局麵。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也呈現下跌勢頭。
於此同時,居民消費也出現下滑趨勢。這樣,在國民經濟三駕馬車當中,幾乎一股腦地走軟。
與此同時,國際上紛紛調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幅度。而這恰恰是無論中國官方還是學界抑或其他方麵最為恐懼的:按照各方麵的測算,中國GDP增幅必須維持在至少7%以上,才能保證社會穩定還威權政府的存在(2000年到2004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翻了整整一倍,超出了經濟增長乃至國民人均收入增幅若幹倍,而政府責任卻以更快的速度推卸給社會);一旦低於這個限度,長年累月寅吃卯糧所埋藏下的諸如就業、社會保障、三農問題、貧富差距、官民向背等矛盾就會顯現並爆發出來。
最高收入組收入增幅達15.7%,不僅高與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更是比低收入組增幅的7.6%高出了一倍多。這種趨勢實在令人膽寒。
5月19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高鴻賓18日在東亞地區“有利於窮人的經濟增長”政策研討會說,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繁重。2004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610萬,貧困人口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擴大,從1992年到2004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2.33∶1擴大到了3.2∶1,貧困人口的收入上限與一般農民的收入差距也從1∶2.45擴大到了1∶4.39。這種收入差距的擴大,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困群體的相對弱勢地位比較突出,需要在宏觀政策上進行調整和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我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了警戒線0.4。世界範圍內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中國的收入差距已經處於高水平,形勢嚴峻。經濟學研究及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會階段,是最容易產生社會矛盾的階段。如果現實中效率與公平問題出現了對立,隻能說明政策需要完善,需要采取正確的解決方法。對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應從兩方麵入手,一方麵發揮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把富人的稅收上來。另一方麵通過擴大最大化就業的政策,讓盡可能多的人通過就業得到相對穩定的收入。
蔡昉是主流經濟學派的成員。在談及包括對富人收稅並擴大就業方麵,也還是正麵討論此事,並坦承“形勢嚴峻”,沒有像厲以寧那樣南轅北轍地說什麽依靠“第三次分配機製”、也就是說憑借中國富人們的良知與慷慨來緩解貧富差距及其所形成的對中國全社會的生死攸關。
但是,但問題是,不管是扶貧辦公室,還是蔡昉這樣的學者,以及社會對貧富差距的關注,是否能遏製該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傾向呢?到目前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種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社會機體健康與安定的勢頭正在被重視並且得到了切實而有效的麵對和治理。如此一來,究竟會發生什麽,也就是所有人都應該琢磨的事了。
說是購房建房支出增加,這種從總體上得出的結論毫無意義,因為按照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的分隔,總額住房支出並不能概括出“城鎮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這樣的抽象而片麵的論斷。拋開炒作賭博人民幣升值的熱錢不談,即使隻看住房消費人群構成,也很難給貧富差距擴大的局麵有任何改觀。
倒是,“收入持續增長的機製沒有完全形成,居民消費基本上采取保守態度,不敢超前消費,消費支出相對收入而言仍然偏淡,有待進一步培育和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是道出了些許真相。事實上,中國的高儲蓄率的增量部分僅僅為越來越少的人所把持與貢獻,換言之,中國的社會財富越來越被貨真價實的“一小撮”人所占有,這已經大勢所趨。按照樊綱的說法,2002年中國20萬億金融資產中的8萬億掌握在占總人口6%的人手中。那麽,憑借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這個比例會繼續聳人聽聞。
基尼係數超過0.4,這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那麽到底已經達到了多少呢?反正是早就跨越了國際認可的警戒線了,超過多少也無所謂了。坊間認為,超越警戒線是上個世紀末的豐功偉績,現在應該早就達成0.6的奇觀了。當然,宣傳上隻是說超過0.4就足以確認新聞的真實性質了。把真實數據告知公眾,顯然於安定團結不利,隻能引發越來越頻繁而大範圍的群體性對抗與騷亂。最近廣受關注的河北定州在土地占有所引起的數百人爭鬥中造成群死群傷事件,就已經昭示著矛盾激化的普遍性與社會不滿的擴大化。
說到不滿和由此帶來的社會不穩定,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孫立平提供的如下數據可以證明:2004年前10個月,除西藏外,在全國31個省市中,有337個地級市和1955個縣發生過未經核準的100人以上的遊行集會事件。其中城市每天發生120至250件。農村每天發生90至160件。也就是說全國100%的地級市,68%的縣都發生過100人以上的群眾爆發性遊行事件。這些數據經過官方媒體披露後,引起了各方的密切注意、焦慮與擔憂。
孫立平研究結論是,首先,社會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越來越大的集團,即強勢集團和弱勢集團。其次,這種格局趨勢已基本定型化了。三是社會流動出現新的趨勢。四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一部分人的社會心態發生變化,開始產生挫折感。如果將來老的失業群體抗拒的方式是上訪、靜坐、攔車,那麽新失業群體將會是擾亂社會治安,甚至是犯罪。
貧富差距繼續擴大著,國民經濟增長卻受到了市場自發的抵製,社會動蕩逐漸密布。我們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