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急劇下滑伴隨金融動蕩
2005年6月14日
何必
6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漲1.8%……(略。)
由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連續多年的強勁提振而來的投資迅猛增加,現在已經到了坐享其成的時候了。可是,人們看到的卻是,高投資並沒有帶來什麽實質性的高增長,雖然數據顯示於GDP上那些令人振奮的表麵幻象曾經蒙蔽了不少依然純潔並樂觀者,可從2002年啟動的經濟瘋狂還沒讓人體會到些許的溫暖,已經要淡出我們的視野和社會生活了。從2003年開始的水電油煤運等的全線吃緊及其附帶著的價格瘋漲,帶動了整個產業成長的畸形,而這個過程還沒來得及將價格信號如實而如數地傳導到終端,或者說,終極消費市場還沒有做好迎接通貨膨脹的準備,就出現了PPI大漲而CPI不為所動的奇觀。
而支撐社會經濟最重要元素的企業全麵進入盈利能力不足的局麵,這也給剛剛走出通貨緊縮困境的中國經濟一個匪夷所思的景象。那邊,當局今年初剛剛宣布實施財政與貨幣雙穩健政策,巨額財政債券發售所引發的與政策走向相背離的爭議還在火熱之中,這邊,積極的財政政策屍骨未寒,通貨緊縮的壓力不期而至。而企業的全麵疲軟,則是很有奇妙的格局。
隨著接近年中,不少官方經濟數據的出台,使得人們又有了太多可以胡思亂想說三道四的依據了。光是14日這一天,媒體上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說辭。
《每日經濟新聞》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殷劍峰就目前中國經濟走勢的看法,從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崩潰後的2001年開始,我國正在經曆新一輪的真實周期和金融周期。本輪經濟周期已經曆了四個年頭。根據以往拐點一般在第三至第五個年頭出現的經驗,以及幾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GDP增長情況,我國經濟已於2003年底、2004年初就已經達到了本次周期的頂峰。這就是說,真實周期的拐點已經過去,投資和GDP已經處於、並將將繼續處於下滑態勢。當前,盡管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增速依然高於經濟低迷時期,但是,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做到未雨綢繆。既要防止經濟的急劇下滑,更要防止經濟急劇下滑導致的金融動蕩。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6月13日,商務部發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資投資企業數量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均出現下降。1-5月份,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6437家,同比下降4.75%;合同外資金額649.71億美元,同比增長14.8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23.66億美元,同比下降0.79%。而令人矚目的是,近兩個月來,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卻呈急劇下降趨勢。商務部早先的數據顯示,5月份FDI金額為48.93億美元,同比下降22%,而該數據已經連續兩個月同比下降。4月份的FDI僅為40.8億美元,同比下降27%。有媒體觀點認為,商務部公布數據的變化,正反映了中國內地持續對房地產等行業實行宏觀調控,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底集體學習強調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內外資所得稅醞釀合並等一係列反省引資政策的大背景下,外商投資積極性有所降低。
真夠熱鬧的。經濟欣欣向榮沒幾天,就到了該既防止經濟急劇下滑和金融動蕩的場麵。而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引FDI首位才幾年?2002年中國人第一次在占據高端時的欣喜餘溫尚存,還沒兩年就有了止升反跌架勢。按照中國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基本國策、以及地方政府將引進外資當作GDP掛帥的政績考量體係,這應該是中國經濟乃至政治的一大敗筆。
《東方早報》數據,瑞銀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指出,雖然中國在中期內可能會加息,但近期不會有此意向。有關的經濟數據已經顯示出了中國經濟減速,特別是中國國內投資需求的增長已經減緩,並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的利率應該大幅提高,政府最多也就是進行一些邊際調整。雖然理論認為,一國的利潤應當接近真實的經濟增長率,但對於單個的很大的經濟體來說,對真實利率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的國內的儲蓄率,目前中國及亞洲國家的其國內儲蓄率平均達到GDP總值的35%至40%,比美國和歐盟的兩倍還要多,所以它們的真實利率出奇地低並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根據這種觀點,人民幣利率調整將不會有什麽大的變動。但是,一個顯著的事實是,中國貨幣及其以利率為表現的市場價格長期被人為低估,正是中國經濟當中投資居高不下並且導致信用非正常膨脹的核心動因。目前,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投資品種捉襟見肘,高儲蓄率狀況還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而利率被壓低則吸引信貸狀況的進一步惡化。
對於中國的經濟形勢,雷曼兄弟公司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的症結在於供應過剩,而非過熱。中國內需低於生產,中國企業則透過降價,以及少進口多出口予以應對,而未削減生產規模。基於以上分析,中國今年CPI增幅將由3.5%調低至2.2%,央行今年也不會再加息。報告稱,中國的投資增長始於2002年,政府當局雖對投資過熱提出警告,2003年的SARS疫情則令政府部門推遲實施遏製投資的政策;去年1至4月份,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又按年增長43%,主因是礦業、電子機械、化學產品、交通及工業設備投資急升,政府當局則透過限製銀行貸款、加息及提升商業銀行準備金比率等措施予以限製,但收效甚微或為時過晚。中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顯著增長,而此類產品的最大需求來源地產市場則開始降溫。為此中國經濟仍有硬著陸的可能,供給過剩的問題亦可能顯著惡化。今明兩年GDP增幅存在不小的下跌風險。
麵對此情此景,一旦發生經濟急劇衰退甚至金融動蕩,我們又該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