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把德國買空
2005年6月
何必
《德國之聲》中文網以“無聲無息的大潮:中國去年買下近三百德國企業”為標題,報道了在西門子手機領域賣給台灣明基之際,德國一家規模更大的企業將被上海企業買下的消息傳了出來。商報同時引述一家谘詢公司的說法,稱去年德國就有近300家企業被中國企業買下。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本月內,就將完成第一起德國股份公司出售給中國的“事件”。中國紡織機械業中大名鼎鼎的上工有限公司將買下座落在德國北威州東部比勒費爾德市的縫紉機和傳輸設備工廠杜爾科普-阿德勒爾(Duerkopp Adler)94.9%的股份。公司的董事會發言人黑爾先生認為,出售給中國後,企業將得到的是加強,尤其在亞洲業務這一塊。德國有人擔心中國會把德國買空。
德國人的如此擔憂也是很現實的。目前,中國鼓勵國內企業走到海外去。從海爾出巨資將自身的生產基地建立在海外,TCL收購包括德國家用電器公司施奈德(施奈德是德國和世界上名氣很大的家用電器公司,是個名牌。然而,你知道是以什麽價格賣給TCL的嗎?最近報界才透露出來,說是800萬歐元。那簡直都“不是錢”),再到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中國企業向海外擴張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比如,德國人就帶著些微痛苦與不忍地看到,多特蒙德的鋼廠整個地被搬到張家港的沙鋼去了。
在這些中國企業中的巨掣們摩肩接踵地奔赴海外之際,那些中國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也沒閑著,在國內市場秩序混亂狀況依舊、利潤空間逼仄、到處彌漫著短期浮躁功利取向、責任-信用體係岌岌可危、競爭日漸殘酷無情的局麵裏,很多企業隻能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戰術來防範巨大而深刻的政策、市場、管理、技術等方麵的風險。購買海外企業,也就成了其規避國內風險並轉移資產的有效途徑。
“當年,成吉思汗的軍隊是在震天聲浪中打入歐洲的。而今天,中國人來得幾乎是無聲無息。”這是德國之聲在對這篇報道後頗具煽情與挑逗意味的描述。在歐洲人的記憶中,成吉思汗鐵騎橫掃除了捷克外的大部分歐洲領土,也算是有史以來東亞人與歐洲最大規模的麵對麵接觸了。
那種遊牧民族的驃悍,如今卻被當代的中國人以“悄悄地進村,打槍地不要”這種密不示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作風所取代,昭示著與時俱進的華夏文明的可人內涵,以及中國當代商業文化的博大精深。
德國人也承認,德國中小企業有個與生俱來的大問題,卻使之成了中國企業可以挖掘的大金礦:德國有約7萬家家庭企業,但這些企業大多沒有後繼者。許多企業家老了死了企業也就關了。據估計,每年德國有5000多家中小企業和3萬多個工作崗位消失,原因是企業未能及時地成功地交接班。關閉這些企業,最好的、最常用的途徑就是出售之。因此,德國市場上經常有高質量大品牌的企業以極低的價格出售。
中國企業在德國進行的收購基本上也就是在100萬到1000萬歐元之間,這種規模的企業在歐洲也隻能相當於中國的個體戶的層次,換句話說,中國人所購買的也就是德國小商小販的買賣。而一向刻板古董的德國人針對中國資本在德國購買了諸如幾百個地攤兒,就說中國人偷偷摸摸地要買空德國,也實在太有點誇大其辭捕風捉影到了沒譜的地步了,就算每年中國人在德國花上幾十億歐元購買企業,距離把德國變成中國的殖民地怎麽說也好像遙遠到了匪夷所思的境地。遑論中國人買到的那些小企業,都是些自生自滅的門類,如果中國人不買,也許就會自行壽終正寢才世間銷聲匿跡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人不應該對中國人的有那麽點感激嗎?
但是,幾乎與此同時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事實卻不得不讓人頗具隱憂,那就是中外頻繁發生的貿易爭端。前兩天,中國與歐盟就紡織品貿易的協議剛剛達成,其實施的前景還因為這個協議必須經過歐盟所有成員國的批準才能生效、而西歐不少國家對該協議的態度或者明確反對或者非常曖昧造成該協議付諸實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美國就中國出口紡織品的特別保護調查爭端還沒有取得哪怕階段性的成果,可這個當口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國家又開始對中國的鞋類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使中國企業處於四麵楚歌的尷尬而危險的境地。
從中國人購買德國企業的目的上,還是有些引人微詞之處。中國人之所以對購買行為秘而不宣,就是因為這種購買對在當地的生產“完全沒有興趣”,隻看中銷售渠道、品牌名稱和技術,或者直截了當地說,就是看中對方的市場,卻將對方的企業人員不當回事。這是中國式企業的典型格式,也是引起西方各國很大爭議之處:事實上,最近發生在西班牙、俄羅斯、奧地利等地發生的土著居民對華人的無禮甚至暴力行為,背後就有華人不顧西方人習俗裏的休養生息規律、拚命勞作使得雙方的市場中成本不對等的文化差異,而已經導致華人的巨大經濟損失和負麵的社會評價。
在西方國家普遍實施類似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係)的當口,中國政府卻以不符合國情為由斷然拒絕這種標準,而招致國際貿易當中貿易對手總是以中國產品成本中不包含比如環境和勞動保護等開支因此處於不公平競爭為由造就貿易壁壘,而當中國人直接到德國購買當地企業卻對當地就業置若罔聞的時候,立即就會引起社會民主黨執政背景下社會公平與就業問題的糾葛,這類問題在中國根本不會成為什麽大事,但卻很可能會在歐洲社會環境裏成為中國人的滑鐵盧,斷送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前程。
特別是,在歐洲國家,為了社會福利與就業,中小企業是享受到國家在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麵政策扶持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所購買的那些企業,並不是單純的市場機體,因而還牽扯到企業社會責任。如果無視這一點,將會導致自身的災難。
因此,如果中國法人或自然人不注意這種體製、文化與社會責任方麵的差異,還是惟利是圖,那麽國外未必是好的避風港,卻可能迅速從搖籃變成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