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就是個大染缸
2005年6月13日
何必
1999年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接近50%,相當於當年GDP的40%至50%。隨著公眾與企業兩方麵的需求不斷高漲,市場風險也在不斷高漲……(略。)
現在,中國銀行業也算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作為銀行業最高行政領導,劉明康能夠如此直言不諱聽著那麽解氣而直觸敏感的神經底線,難能可貴,把自己所管轄的領域說得如此一團漆黑,讓人感覺還是老北京那句話:死孩子放屁——有緩!
有緩麽?
劉明康說,1999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筆記接近50%,可卻不提現在這個比例究竟是多少。要知道,中國銀行業裏,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一直是作為商業甚至涉及國家金融安全的機密而被深鎖後台鮮為人知。國內外往往隻能胡亂猜測中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乃至不良資產比例,至於劉明康所謂50%,也算是很客氣而溫和的說法,坊間估計,這個比例可能在60%以上,而且還是曠日持久的。
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政府承諾開放中國金融產業,以換取對傳媒業的封閉來贏得意識形態的控製,而開放中國金融勢必要把作為中國經濟當中最為致命但又是最為脆弱的領域全部暴露給世界,迫於開放的壓力,以及中國銀行自身在外來競爭加劇情勢下生存能力的考慮,還有擴充資本金等運營上的策略性需求,要求國內銀行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也就成了銀行業提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水平的不二選擇。劉明康在多種場合公開表示,中國這些銀行決不選擇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市,從中也看出銀監會總體上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基本態度:如此一潭混水,除了能使加入的銀行更多地暴露出大案要案來,根本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從這個側麵,也能夠反映出中國官方對於自己的資本市場的核心立場,更能折射出中國股市的黑暗與不值一提。而銀監會作為銀行業最高行政權力機構,寧肯冒著國民對於其強令中國各銀行到境外上市而將國有資產縮水低價出售進而涉嫌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也不讓銀行涉足國內股市,大概也屬於對國內市場狀況悲觀到了不屑一顧的地步。
同時,最近幾年中國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又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呢?一旦說到上市,自然要接受嚴格的財務審查,過高的不良資產將會致使上市進程受阻。這樣,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成了給國有商業銀行擦屁股的政策性墊背怪物,凡是國有商業銀行發生不良貸款進而形成呆壞賬,為了確保賬麵上的盈餘,則一股腦把不良資產轉移核銷到資產管理公司。再加上國家動用外匯儲備為銀行輸血,提高其資本準備金比例,納稅人的錢還是被用來填補銀行自身的窟窿。
同日《東方早報》數據,建行公布了股份公司成立後的首份年報,淨利潤達483.88億元,不僅遠遠高於中國銀行,也比建行上年有大幅提升,大出市場意料。事實上,國家除了225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注資外,又拿出了巨額資金對建行施以援手。國家承諾對建行剩餘“累計虧損”進行補充,總金額達655億人民幣,6月底將全部到位。這將通過所得稅稅收返還和匯金公司返還應得利潤的方式進行。建行還從其它渠道得到了國家的資助。最大的一筆收益來自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交易,2003年底,建行1289億可疑類不良資產被央行按照本金50%的價格暫時接管,建行得到了644.50億的應收款項。實際上建行已經為該可疑類貸款提取了1002.68億撥備,該不良資產的實際淨值為286.32億,這樣售價與淨值之間就被計入了建行的所有者權益。建行獲得的國債注資也得到了利息減免優惠,每年可節約利息支出24.35億。相信其它銀行也會得到類似資助,因此政府對銀行改製的付出遠不止表麵上看到的那麽簡單。
同時,由於轄區內案件頻發,建行湖南省和山西省分行行長被迫下台,然而業內人士指出,這並不表示行長的能力有問題,而是建行改革過快,導致矛盾激化所致。建行湖南行長孫建成任職期間,轄內共發案9起,涉案總金額在3000萬元左右。有建行人士表示,案件頻發與建行2004年推進的股份製改革有直接關係,這是換任何一位行長都會碰到的事,但孫建成不應該把改革推行得過快。孫建成在湖南建行裁了300個網點,1/3多的冗員。為此基層有很多員工非常不滿。裁人撤並網點後,工作量大大增加,“一個人要幹兩三個人的活,上午七點上班,下班往往要到下午六七點”。工資比以前卻沒有上升,與領導相比工作強度與報酬差距成幾何級數擴大。如冷水江市支行一線員工平均每月是900到1000元,支行行長大概要多出4000元左右。這讓他們心理感到極度不平衡,紛紛發出“如果有機會,我也會撈一筆就跑”的言辭。據稱,因為一線職工怨言不斷,在其他銀行眼裏,建行改革已經成了笑柄。
其實,銀行界資深人士早就說過,按照目前銀行管理製度來看,如果不趁著此時大膽撈取不義之財,那才是真正的傻逼。劉明康所謂“三個一”也實在暴露出所謂銀行內部監管體係基本上隻是海市蜃樓鏡花水月。在一個巨大而沒有防備警戒的財富體係裏,賊不走空當然是順理成章的;而一把手作案、一路暢通、犯案一溜小跑到國外,無非是表象而已。所謂的信用、市場、運作風險,也不過是表麵上的說辭,真正掩蓋的是政治上的風險。
就目前中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手段單一且管理非常混亂,再看看劉明康演講中所涉及的那幾個80%,誰都會膽戰心驚的:要真是把自己的心血放在這樣的銀行當中,再被這幾個80%給侵吞了,或者被什麽銀行內部人員“有機會也撈一筆就跑”,到那時誰後悔誰知道。
而中國金融業裏其他領域呢?中央財經大學保險係郝演蘇去年就說,中國保險業至少存在著40%的泡沫成分,一時間業內嘩然,人們都在為這位保險領域裏的學術大腕不顧後果自暴家醜的行為感到非常差異與驚訝。緊接著就有不少一本正經的人物出麵對此言論進行煞有介事的爭辯與駁斥,局麵早已超越了學術和理論層麵,倒更像是在為偉大祖國當今的大好形勢聲嘶力竭地樹碑立傳。
那麽事實又如何呢?去年以來,保監會陸續批準了18家中資保險公司,然而管理層對國內保險業的發展顯然過於樂觀,實際上,這些保險公司的股東本意大多是投機而非投資,其中有相當多數公司預計無法如期開業。這18家新批保險公司中,目前隻有6家獲得開業,而且大多數公司都無法從公開渠道找到聯係方式。股東頻繁變動是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有的保險公司“幾乎所有股東都變了”。這些在籌保險公司股東目標隻有一個,即短期逐利。通常它們的思路有幾種:第一類是獲取牌照,然後爭取在一年籌備期內把牌照溢價脫手。第二類看中的則是保險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東方人壽因德隆資金鏈崩潰而暴露的大股東挪用資本金問題已經成為警示。還有一類目的是開業後短期內取得一定業績,然後包裝通過尋找戰略合作者,找買家出手,通常都能賣上不錯的價格。業內人士稱,保監會不僅盲目樂觀,而且對新批公司的股東及資本金監控方麵缺位嚴重,其責任不可推卸,“資本投資本身並沒有錯,欠缺的是應該用怎樣的遊戲規則去約束”。
嘿嘿,原來,所有金融業業已變成了一個大染缸,什麽事情到了這裏麵,都會成為一個巨大而長年累月騙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管是否願意,隻要在這裏稍微不留神介入了一把,就自然成為整個網絡中的一個傻嗬嗬的節點,一個宏大景象中永遠的分母,去襯托金字塔頂端上那被宣傳得神乎其神可歌可泣的成功。
在整個監管基本上都形同虛設時,這個金融業就是個碼好了等殘存善良與無知者鑽的套而已。